品控管理和发单人员分开两班人马进行管理,杜绝各种“放水”。
要经得起供应链的风浪,必须有自己的思想意识:
什么样的绩效管理制度,就决定什么样的行动结果;
什么样的供应商,就决定了什么样速度和品质;
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就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做出什么样的事。
如何保障产品质量达标?
建立规范的产品品质标准体系;
严格审查供应商的资质,不在多而在于是否达标。传统领域,据说有个潜规则:发生产定单的管理人员要拿提成,不拿提成的不好做人。明明是一个好好的供应商,因为不懂潜规则,因为不懂做人,后来因为各种质量问题而被拒之门外,这个道理,你懂的。这就是为什么老板要亲自审核供应商资质的原因。一旦经过审核的供应商,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换。
品控人员,越精越好,高标准的货不是查出来的,而是有高标准的供应商做出来的。很多人有个误区,品检的人一大堆,加工厂的货送过来,退了一批还有一批,结果算下来的成本更高了,供应商也不开心了。
培养核心工厂,提前下单计划,确保这些工厂天天有单做;
不设定过多的查货环节,而是用合格的品控人员(品控经理)一竿子到底,再到仓库的品控监管;
在设计开发时,不合格的面料,没有经过检测合格的面料不能设计款式,达到品控从商品企划的源头开始把关;
随着二三线城市发展,生产工人锐减,80、90后个个是大学毕业,不愿意再做服装工人。“未来品牌的供应链将会要求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整个自动化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整个全国的商业集群,越来越集中,比如说浙江海宁的皮革,每一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一个区域优势,现在单单靠单打独斗很难在未来的竞争上赢得优势。所以说我们要进行市场结构的细分,进行产业升级。”
尤其服装这种多SKU供应链,一定是智能化的、标准化的、快速化的和信息化的,未来一定会集中到我们每一个裁片、每一个布料,一定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码,在进行生产,所有的产品都能够做到实时的跟踪。
技术工人是下一个时代的“打工皇帝”。互联网零售时代的品牌,要有改变供应链产业的雄心,只把眼光仅仅停留在企业的需求上,只会走倒退路。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