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在期货市场上跌势表现尤甚。数据显示,一季度,金属市场龙头品种期铜先扬后抑。数据显示,2012年7月份,上海期货交易所交割的铜期货价格一度冲高到每吨6万元上方,而到2013年一季度收盘,铜价已回落到每吨5.5万元下方,累计较2012年四季度下跌超过5%,是三个季度来的单季最大跌幅。
同时,现货大宗商品市场也受到拖累,尽管现货价格下跌时点较期货市场延后,跌幅也较期货市场温和,但3月份的大跌使得现货市场1、2月份的涨幅全线回吐。生意社的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58种主要大宗商品中,超过75%的品种下挫,跟踪价格表现的指数单月累计较2月下跌超过了3%。
后市面临考验
生意社首席分析师刘心田分析,我国大宗商品市场下行减速原因,主要在于原材料和下游终端两方面都对商品波动形成了制约。基本原料方面,从1~3月来看,几个上游原料品种的累计跌幅均远远小于其他商品,原油、煤炭、铁矿石等均跌幅有限。其中,原油WTI、铁矿石价格目前与元旦时基本相当,原油是每桶92美元水平,铁矿石是939元/吨,动力煤下跌不足2.5%。
下游终端方面,多数商品跌幅亦小于产业链上中游品种,而且基本原料、下游终端的跌速、跌幅弱于产业链中游品种是本轮下跌的一个特点。刘心田预测,减速或许是暂时的,一旦市场寻找到下跌“龙头”,随时具备加速可能。
根据生意社调研显示,我国超过70%大宗商品从业人员并未对后市行情丧失信心,而超过80%的分析师看好4月行情。主要理由有三点:一是4月份是包括橡塑、有色等大部分行业传统的小旺季,需求面或较2、3月有所改观。二是相当比例的企业检修期排在4月份,供应压力会有所减少。三是不少企业目前在成本线上挣扎,抱团拉涨成为“救命稻草”,拉涨或会在4月份集中爆发。
刘心田认为,4月份,鉴于3月份大宗商品的暴跌,多少透支了利空。因此,随着消费旺季的因素显现,大宗商品市场或会有所回暖。但受制于市场供需实质性改善等方面的因素,后续市场或仍将面临考验。
有分析人士预计,由于经济增长疲软,大宗商品市场的持续回升或仍有待于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改善。不过,4月份,大宗商品市场出现行情也并非铁板钉钉。即使4月份大宗商品行情有所回暖,也不能改变整体市场的下行态势。分析人士称,全球经济整体企稳的迹象尚不明朗,预计二季度,大宗商品仍将弱势运行,其中钢材、焦炭、焦煤、玻璃、有色金属和天胶、塑料、PTA等仍是下跌压力较大的品种。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