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服装能在西班牙站稳脚跟与中国是服装大国的背景不无关系。近些年,中国是世界快速增长的服装销售市场,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很多人在谈起中国服装业时便瞬间联想到廉价的劳动力,而事实上,中国廉价服装生产已经成为过去时。很多曾经在在中国国内直接下订单的西班牙企业,把矛头转向了西班牙服装批发区,COBO CALLEJA 、TRISO DE MOLINA以及巴塞罗那的服装批发街。
一位从事服装行业近15年的西班牙服装批发商告诉记者,“现如今直接从中国进口成本和风险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很多。不仅仅是对服装生产而言,中国的劳动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从前,每个服装加工工人月薪在2000人民币,现在,他们工作不但翻倍,另外如休假、保险等待遇也逐渐完善。条件不好的服装加工厂是很难留住好工人的,所以衣工厂的总体成本也在成倍增加。像我们这样欧洲的小品牌的订单数量对他们而言如同鸡肋,所以在交货期的安排、以及加工成本都比他们眼中的大订单有着天壤之别。”
这位业内人事所指的“大订单”是什么?来自哪里呢?这些数量大的订单一部分来自时装界的知名品牌,这些品牌在世界各地都有连锁店,即使每个连锁店预定几十件衣服,加在一起也上万件。另一部大订单就来自海外华人,其中很大比重的订单来自西班牙。
华人服装批发商看好一个款式后,便会下大额的订单。对于中国的服装加工厂来说,订量大就意味着有了与原料商有讨价还价的筹码,这样生成的成本降低,利润空间哪怕再降低一些,但总体收入依然比做小订单可观。比如当一款订单量达到十万件,每件衣服的利润仅仅是1块钱,那总利润也有十万元。若是给西班牙人直接生产小订单,数量也就是几百到上千件,即便是几块钱的利润,最后服装生产商拿到手的也不过是万元的利润。
尤其在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欧洲人很少有人敢冒险下如此大手笔的订单。可这对华人服装批发商来说却稀松平常。这种操作完全依仗着是旅西华人超凡的魄力和庞大的商圈。一个服装批发商可有几个或者更多的亲戚从事着服装零售的生意。虽然名义上他们各自为战,但对于批发商来说,这些零售商的意义和大集团的连锁店是一样的。再加上同乡们的光顾,数额庞大的货物会在极短的时间消化掉。而大订单与低价格之间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就是除了华人之外,很多西班牙服装零售商偏爱去中国人那里进货的原因。
在大货量和小利润之间,旅西华人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从而为整个行业在西班牙的发展奠定了稳定基础。这也是为何,华人服装店内的商品总是比其他地方更便宜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中国作为世界知名的原料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每年的棉花产量是占全世界产量的50%。因此,中国对棉织物的服装情有独钟。中国储备了全世界最多的棉花,并且随时可以把这些棉花转变为服装产品进行出口。如果,中国决定增加储备,减少出口,那么自然就会导致棉花价格虚高。比如,2012年,西班牙的Inditex集团就因此减低了棉花的使用量,转而增加了合成纤维和涤纶的成分服装。而中国本土服装工厂依然以低廉的价格生产棉质服装,然后再以低廉的价格运往西班牙。
华人除了在价格战的游戏中大胜对手外,在款式上也不断向西方靠拢。中国人非常信赖西班牙人的品味,为了了解每一季服装的潮流和款式,甚至会专门聘请一名服装设计师,将新款服装寄往中国国内的服装加工厂。一些Cobo Calleja的连锁店和大型批发仓库甚至拥有自己的服装设计师。中国服装商的另一种做法是对原创设计的服装款式进行改造,添加一些细节。此外,越来越多的华人二代移民的对西方服装市场运作更加了解,他们聘请资深的设计师改善店面的设计和布局装潢,以新潮优雅的客户体验吸引消费人群。那些低沉、臃肿的混凝土结构的仓库已经蜕变成灯火绚烂的旗舰店,佐以精美的装饰吸引着无数购买者。中国的服装产业越发完善。聪明的华人利用欧洲的款式在中国改良加工、批量生产,然后再出口到欧洲,而且越来越多地举办国际性的服装展会吸引专业人士的关注。唯一遗憾的是,华人没有自己的奢侈品品牌,相信假以时日,华人会迅速找到通往奢侈品行业这扇大门的钥匙。这样华人服装业的布局才完整。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