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工人的后顾之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春节返工时的“招工难”现象。“工厂工人基本上都是我老家湖北潜江人。出于照顾家庭的需要,不少工人全家出动南下务工,夫妻在车间工作,老人则负责工厂的环卫,子女就在厂房所在的广东惠州就近入学。”黄发安说。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司从招工、管理、技术等方面均做出了积极的应对。但提到中国服装制造行业发展的现存困境,黄发安还是有着满腹苦水:“近年的订单还是以维系老客户为主,开拓新市场越来越难了。去年的订单额同比递减了40%,目前来看,今年与去年还算基本持平,但订单前景仍难言乐观。”
“‘订单少、价格降、利润薄’是中国服装制造在世界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2012年已经算是到了企业承受成本上升压力的极限,如果再受新的负面冲击,企业有可能会选择停工。”黄发安无奈地说。
但在黄发安看来,“中国制造”优势犹存。在成品展览室,黄发安指着一件女式白色登山服说,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尚且不具备生产这种中高端服装的能力,出货速度、产品质量及市场价格普遍赶不上“中国制造”,对中国的外贸市场冲击只能局限在低端产品层次。
尽管如此,“中国创造”转型的动力也有所不足,主要体现在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在车间尾部的生产调度室,记者看到一名技术人员正在电脑上绘制图纸。
技术部主任聂友海坦言,公司目前完全没有原创服装设计,更多是根据采购商提供的图纸进行生产环节的设计。
“并不是否定做品牌、拓内销。但对于像我这样的小企业来说,还不是时候。这需要太多的成本投入,而且风险很大。”对于传统产业模式的坚持,黄发安也有着自己的理由。他认为,中国制造目前更需要的是通过产业链条的自我延伸来实现对产品定价能力的把控。黄发安介绍,目前比帆已经在纺纱、化纤等原材料采购领域实现了产业链延伸,利润空间能提升10%。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