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健康的产业转移意味着企业在合理利用中西部竞争优势的同时,必须充分关注对员工、当地社区以及环境的责任,避免转移前后的责任落差以及在当地经营中的责任赤字。
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规模化地转移,并在近几年成为一种颇受瞩目的经济现象,纺织服装行业是此次产业转移的先锋和骨干力量。需要注意的是,有序、健康的产业转移意味着企业在合理利用中西部竞争优势的同时,必须充分关注对员工、当地社区,以及环境的责任,避免转移前后的责任落差以及在当地经营中的责任赤字。
从政策上重视社会责任
政府层面关于产业转移社会责任因素的引导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问题,多数地方性政策(尤其是转入地)都明确要求产业转移需考虑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然而,一些层级较低的地方在落实该政策时面临极大的挑战。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倾向于做出“温饱”先于“环保”的选择。
企业社会责任的其他核心要素,包括保护员工权益、公平竞争以及社区参与等议题,在这些地方层面的专门性政策中或者鲜有提及,或者更严重地成为刺激产业转移的政策牺牲。
这些都反映出,目前的政策引导更重视政府与转移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忽视对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这也使企业在产业转移进程中更倾向于短期利用或规避政府政策,而忽略了在长期上构建与各种相关方之间有关社会责任的参与和沟通机制。
就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而言,产业转移政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可归纳为两种场景:地区间实施协调挑战以及地区内缺少实施保障措施。地区间缺乏实施协调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结构性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各地为了争抢转移项目而“向下竞争”社会责任领域的承接门槛。
承接地缺乏政策实施保障则体现在:政策落实时对转入项目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转入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社会和环境影响等缺乏科学甄别;政策在要素领域的实施往往面临产生消极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的风险;与产业转移密切相关的其他“政策链条”往往很难联动;以及政策承诺经常难以得到及时和充分的兑现。这些都会产生结构性的社会责任风险。
在执行上落实社会责任
随着近几年社会责任在中国的普及,尤其是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引导和推动,以及社会层面对企业实践的关注和监督,转入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认知程度与转出地企业的差别正在缩小。但是,转入地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应对能力、管理水平和驱动机制则与转出地相差较大。驱动机制的缺陷可能与产业转移的某些结构性特点(如以织造等中间产品为主,终端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等)有关,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和机制的缺失则更多源于企业内部的原因。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