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极端的一个案例是:去年,上海商人陆强欲收购控股PRADA,PRADA方面则以“中国人收购可能会把品牌格调变差”为由,拒绝了上海商人陆强的收购请求。陆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曾以2000万欧元并购的一家意大利咨询公司已经陆续买入PRADA小部分股份。当他希望再收购股份成为PRADA的控股股东时,PRADA得知该咨询公司背后是中国人,于是突然提价,把原本只需4.5亿欧元就可买入的债权银行所持股权,提价至7亿欧元。
PRADA公司甚至还以邮件形式发布公告称,PRADA家族成员中,没有人将持股卖给中国商人陆强。
代工厂转移现两大特点
何云等业内专家指出,当劳动力成本这一中国最大的吸引奢侈品代工的优势逐渐消失时,代工工厂转移出中国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这种转移趋势呈现出渐进和分级的特点。
一方面,渐进转移。何云分析认为,长期以来,国内产业集群效应与规模庞大的供应链仍然是东南亚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比如,服装产业方圆50公里内就能采购到面料、配件等产品,而接到一个箱包订单后,代工企业可在半个小时内配足皮革这样的基本材料,一个小时就能配足所有的五金装饰配件。这些产业配套优势是其他承接国家尚需时日才能培育完善的。
另一方面,分级转移。业内人士认为,奢侈品生产走的是金字塔路线,金字塔顶端的产品是高端的但生产量少,奢侈品牌也会开发一些公众能够消费得起的中低端产品。此次从华转移出去的代工企业,高端产品转移生产还很难形成大势,转移出去的多是中低端产品。而对高端产品生产企业来说,国内中西部还能承接,奢侈品牌代工企业未来10年内在国内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业内专家认为,代工企业从华转移的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对我国就业形势造成一定的挑战,但却对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内需市场、创立自有品牌有着积极的倒逼作用。
张洁达介绍说,给奢侈品做代工品质要求很高,对中国制造能力是一个较好的历练。如一个奢侈品牌包需要150-200个工序,而且还要做摩擦测试、脱水测试、损坏测试、拉力测试等,但一些国内品牌包只需50道工序,而且还没有这些有含金量的测试,对工人技术的提高、工厂管理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
“目前我国奢侈品自有品牌从企业实力和市场环境而言,尚未成气候。但中国企业在从奢侈品代工的经历中锻炼了强大的生产工艺能力,为发展自有品牌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黎友焕指出。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