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绍兴市纺织业的现状来看,总量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链体系也较完备。从上游的纺织原料到服装等终端纺织产品门类齐全,产业涵盖了PTA、聚酯、纺丝、织造、染整、服装、家纺、纺机等纺织领域。目前,PTA全市拥有180万吨的生产规模,占全国的10%;聚合装置280万吨,占全国的25%;纺丝产能320万吨,占全国的20%。产业配套还有中国轻纺城等专业市场,以及中纺院江南分院等专业服务机构,形成了全球最完善、最具规模优势的纺织产业体系。
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创新能力相对不强,产品雷同的情况比较多,不少纺织企业一直停留在“仿织”阶段,主要产品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同时,产业层次相对不高,主要是生产加工型为主,多数产品档次较低,“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状况较为严重。另外,产业的外贸依存度较高,近年来的国际经济形势,也对产品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再来一个“五次革命”,积极推动转型升级,成为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破题:求新求变创造高附加值
“同样一件衣服,按普通的外贸服装销售,和进入精品店销售,价格差至少以10倍计。”张云龙说。
据相关业内人士估算,中国轻纺城市场内数万商户常年赚取的利润每米布只有5毛到1元钱,仅占整个服装产业链利润的一小部分。
“我们生产的产品,被品牌企业挂上自己的标签,身价立刻倍增,这就是品牌所带来的附加值。”张云龙说,发展“创意纺织”,正是通过提升自主设计能力来增加附加值的破题之道。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则是另外一个破题之道。“绍兴市的纺织业,有60%—70%集中在服饰类。”但服饰类产业链中,只有大品牌的成衣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这就意味着很大一部分从业者仅仅处于“养家糊口”的状态中。
“纺织品并不仅仅是指衣服面料,医用口罩布、卫生巾布料、环保袋的无纺布,甚至是防弹背心的材料,应用的都是产业用纺织品”,张云龙介绍说,在纺织业中,从事家纺类和产业用纺织品制造的企业不多,且产品附加值相当可观,大有“文章”可做。
为此,绍兴纺织业近年来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求新求变来创造高附加值。梅盛布业的麂皮绒布、天圣控股集团的羊绒布、越隆集团的清新缎等高附加值产品也在市场上立足发展,新中天集团、振德医用敷料和乐芙技术纺织等企业日用、医用、航空用无纺布领域开发,使得绍兴纺织业开始在新兴市场里崭露头角。全市纺织面料高档、中档、低档,服装、家纺、产业用面料比重得到一定的调整,分别达20∶40∶40和60∶30∶10。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催生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一些新的现代纺织产业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和缩小科技方面的差距。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