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多个传统行业的生死牌将捏在“互联网化”手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过去互联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电商渠道的壮大,以及营销环节的融合,与传统行业产生了松散或局部的耦合关系,但这一状态正在发生改变,“紧耦合”甚至是规则、模式上的颠覆和替代效应正上演。淘宝网上挂号遭叫停,APP打车软件被“监管”,更早的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的兴起,都意味着互联网将改造和重构传统产业。
重塑而非完全替代
以往,传统行业里的企业借助IT技术和手段,以信息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来支撑业务运转,工业化、信息化发挥的是助力的效应,带来的价值是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但并未从业务模式、内涵层面产生颠覆。相比,“互联网化”浪潮却从生意的本质上重新构建业务形态,传统的模式和手段将被取而代之,这恰恰是“互联网化”的破坏力。
最近,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的讨论很热闹,不少人也抛出了相似的观点。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互联网正在加速的淘汰中国的传统产业,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趋势。实际上,这句话的语境也不同,在某些领域,互联网的确是构建了新型的业务模式,并取代了一些传统的价值链环节,比如微信等OTT业务对短信的挤压,线上购票对传统机票代理渠道的冲击,但在传统行业业务运作的诸多环节,互联网消灭了不少传统的模式。
反过来讲,“互联网化”是依托于传统产业生态基础上的网络化过程,并非是彻底的替代的关系,不管是互联网企业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延伸,还是传统产业嫁接互联网的突围,传统产业多年来所积累下的商业本质、产业链优势、供应链资源,是简单的互联网“轻模式”永远难以跨过去的,也是短期内难以构建的。这也是传统企业所具备的天然的“防火墙”。
但这并不是传统企业可以采取鸵鸟政策的理由。“互联网化”的力量不能被高估,同样也不能被低估,否则假以时日,带来的会是毁灭。这样的例子已经比比皆是,比如阿里小微金融业务可以依据中小店主的交易数据和信用状况,提供小额贷款业务,也开始尝试虚拟信用卡业务,对淘宝用户推出资金透支。京东商城、苏宁易购试水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抢占的是银行信贷、信用卡的地盘。网上买水、电、燃气、手机充值,以及网上医院挂号、打车APP等,虽不是一窝端地代替,但在购买渠道、产品层面正植入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和基因。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