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棉价差在每吨2000元以内,纺织行业尚可通过技术进步、品种开发进行对冲。而棉价差拉大到每吨4000元甚至更多时,很难通过其他方式弥补。”中纺联会长王天凯说,目前来看,国内外价差很有可能长期存在,抵御原料成本压力或许要打“持久战”。
“和粮食不同,不是所有的棉花在国内消化就可以,我们必须和国际竞争,要考虑国际市场能否接受。”路易达孚中国公司董事长陈涛说,2010年之后,由于收储价高于国际市场平均价,在全球棉花消费量下降8%的情况下,我国的消费量下降超过20%,出现了大量化纤的替代品。
华润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狄慧告诉记者,目前在手的订单主要是三、四月份的,未来订单情况仍然堪忧。企业生产的30%已经转向非棉产品,试图重新开辟市场。
“棉花结”捆住了纺织行业,与会代表和专家建议对临时收储政策进行调整,在制订收储价格时要参照国际市场棉价,合理确定收储的数量,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灵活地进行收储和抛储,发挥平抑市场棉花价格的作用。同时,为了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建议参照粮食直补的政策对棉农进行直补。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