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任何政策都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我们现在临时收储政策,大家认为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收储压力,管理上的压力,还有我们现在对市场机制,市场调节的作用弱化了。国际国内棉花市场价格的衔接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这一点我觉得也是很客观的。怎么办?对于这些问题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很多的意见,不管是我们的行业协会还是我们的纺织企业,还有经营企业都提出很多意见。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对这些意见非常重视。前不久我们已经和有关部门开会研究这个事情,主题就是我们如何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调控机制,能够探索建立促进中国棉花产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一种长效机制。大家也都知道现在中国棉花面临的挑战很多,从生产角度如何在成本上升,在比较效益难以很好的跟其他作物相比情况下,怎么稳定棉农的种植积极性。从纺织来讲,在内外需,特别是外需现在不旺,我们也是成本上升,周边竞争加剧,包括金融环境,包括人民币升值等等因素环境下如何转型升级,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这都是挑战。当然,最终挑战可能就把矛盾都体现在政府怎么调控市场,怎么制定政策上。
我们不可能回避这些事情,所要做的就是要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这些事情。我刚才说到了,任何政策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棉花目前的政策体系确确实实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国务院有关部门也是在积极探索这些事情。下一步,我们期望不管是在今天这个会议上还是在以后的各种场所,都能够听到各个方面给我们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这种讨论我希望是开放式的,建设性的,同时也是务实的。这里头最核心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是怎么处理好政府的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棉花产业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在我看来它的最大特点是产业链特别长,内外关系更为紧密。在这样的特点下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既适合中国现在农业发展特点,又适合棉花产业本身的特性,以及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些新特征的道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期望下一步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听到各位的真知灼见,远见卓识,不是泛泛的、一般的意见。因为作为政府决策,政府做这些工作都是要具有操作性的。相信这次咱们在青岛开的会议,能够为我们下一步完善棉花的调控政策提出更好的建议。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