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棉花专区 >正文

国际棉花会议在青召开 中小纺企面临"棉贵伤工"

来源:中国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3日

作为主管部门官员,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刘小南的到会成为关注焦点。业内人士都希望从他的演讲中,获知中国棉花政策的走向,从而判断本棉季和下棉季的市场变化。

“目前的棉花政策体系确实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刘小南表示,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好的,也达到了主要目标。但任何政策都有局限性。大家反映的政策带来收储压力、造成市场调节作用弱化、阻碍国际国内棉花市场价格衔接等问题,也是客观的。他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已经开会研究这个事情,主题就是如何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调控机制,探索建立促进中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但他也表示,“目前来看,政府相关部门认为应该保持现有棉花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包括储备棉投放和进口政策都应该继续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棉花政策的调整改变,应该考虑到保护棉农利益。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对棉农进行直接补贴。这是因为,中国植棉农户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需要国家给予扶持。当前收储价格虽然对棉农起到了基本保护作用,但并不足以调动农民增加生产面积的积极性。2013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继续下降,预计减少6%左右,下降到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周声涛表示,在政策设计上,应该在农工商三者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考虑棉农收益、又要统筹考虑纺织企业承受能力、流通企业合理利润空间等因素,走出“棉贱伤农、棉贵伤工”的恶性循环。纺织企业亟须转型升级

4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方案》,继续敞开收储棉花,临时收储价格维持标准级2.04万元/吨,收储质量和等级差价率按新标准执行。

“从工业口来说,国内外棉价差问题已经众所周知,目前来看也没有办法改变,尤其是今年还要继续临时收储,棉纺企业只能作好思想准备,再熬下去。”朱北娜表示,除了用棉,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开始使用化纤、毛、麻等非棉纤维,近年来,非棉纤维使用已经有大比例攀升。

丁好武介绍,中国棉花年消费量最高曾经到了1100万吨,现在已经下降到800万吨,如果政策不能够与时俱进,棉纺织行业的经营困难继续下去,棉花消费量会越来越少,这是整个行业都不愿看到的。

有人认为,国内纺织企业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弱化,国际市场上一些订单开始向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转移。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积累,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13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棉花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