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700万毕业学生 直面“史上最难就业年”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5日

比如记者日前在北京朝阳人才市场举办的第52届服装专场招聘会上了解到,招聘会上除了销售专员、销售经理等销售类职位空缺较大外,由于服装自主品牌市场需求,职业装设计师、内衣设计师等行业细分类设计人才需求激增。然而在招聘会现场大多数为男女装的设计人才,他们对于职业装设计、内衣设计的经验比较缺乏。北京五美世家服装有限公司HR表示,该企业主要以生产女性塑形内衣为主,招聘过程中由于未能现场看见求职者的专业作品,企业还需综合考量以后再通知求职者复试。类似这种在产学研对接上存在的问题很多。

纺织学科是典型的技术应用型学科。虽然“产学研用”在纺织行业被推到很高的位子上,但是校企合作仍然是一对矛盾体。在全国纺织行业范围内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创建了一些成功的合作模式,但建立长久稳定合作关系的学校,还不足总数的1/4。原因在于只要一方没有了利益驱动,合作就没有了互利,更达不到双赢的结果,合作关系很难长久保持。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认为,出台《产学研用合作促进法》势在必行。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有贴近产业、了解行业的教师资源,现在好多教师都埋头科研,对实际生产所知甚少,这样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合格人才的。院校不仅要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学生,也要培养出优秀的师资资源,实现良性循环,长足发展。

企业急功近利轻视人才培养

如果说校企合作是一对矛盾,那么企业则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处于优势地位。正略钧策合伙人刘红军认为,企业招人难通常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企业方面要反思,企业是否会因过高赋予了对将引进人才的期望而不当地增高了招聘门槛?人员甄选系统是否得当?

目前一部分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技能人才。在实践中,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合作视为直接的损失、间接的利益,近期的投入、远期的收益。由于一方是有积极性没有主动权的院校,一方是有主动权没有积极性的企业,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双方,在这对矛盾中,很难达到对等和均衡。

另外,刚毕业的学生实践技能差,备受用人单位诟病。

在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纺织服装行业大多实行“师傅带徒弟”模式,企业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培养一个职工。近年来,随着新的用工形势的变化,师徒关系不再明显,特别是80后和90后这一代人个性很强,往往不屑于“师傅带徒弟”模式,无须看他人的脸色行事。与之而来的,是新入职的80后和90后年轻人向往“白领”身份强过“蓝领”岗位,不愿意在一线工作,加上看不到自身发展前景,稍有不如意便辞去工作,人员流动极大。

总之,记者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要更加深入地看本质,不要只就现象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记者认为,虽然大学毕业生自身、高等学校教育固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只有科技转化、工艺流程、生产管理等环节在中国的产业中不断地被强化,行业和企业的软实力不断地被增强,那么就业难问题才可得到适当缓解。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31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