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毯协会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青海已经形成年产半精纺纱8000吨、地毯纱9500吨、牦牛无毛绒1000吨、山羊无毛绒1700吨和洗净毛1万吨的能力,几大重点企业也均已装备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威尔顿织机和阿克明斯特织机,年织毯能力近300万平方米。
发展瓶颈亟待破题
化茧成蝶仍需磨砺
然而,对于作为地毯产业新锐的青海来说,想要寻求市场新地位,眼下还面临着不少挑战。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青海生产藏毯的企业从业人员呈现明显的“一低一高”,即大中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比例非常低,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所占比例很高,至于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人员就更是凤毛麟角。而随着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企业所需要的管理人员、织毯技师、图案设计人员、新产品研发人员等严重不足。
随着机织地毯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藏毯呈现萎缩趋势也令人担忧。中国藏毯协会秘书长王英虎认为,青海藏毯产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专业技术劳动力短缺而导致手工编织毯产量萎缩,手工毯是青海藏毯之根,只有更多的人从事这种传统工艺并不断创新,青海地毯才能在世界市场上处于优势,进而使整个产业步入良性循环。“在我们国家,没有人从事手工地毯的编织工作,我们只有机器制造出来的地毯。德国还有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们很青睐传统手工制作的藏毯。我们尊重这种传统工艺和那些编制工,这是一种珍贵的艺术。”德国商人卡尔·高曼的这番话代表了欧美市场对藏毯的认可。
各企业之间的协作关联度不高。上下游产业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充分的协作机制,产业链之间的衔接仍然存在脱节现象和产品不配套现象,同时,企业间高度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分工也还没有形成。比如,各个企业间产品定位同质化趋向等。
除此之外,青海地毯产业链虽已成形,但是产业链“长而细”,产业规模并没有做大,故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针对这些问题,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国内外地毯的消费新趋势,依托藏毯品牌,青海羊毛地毯产品一方面应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应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培养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同时,必须要加强自主创新,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有关部门应该鼓励、支持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战略意识,不断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体系,在国际上树立自己的著名出口品牌形象,抢占国际市场。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