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灵活新颖的经营手段,先施公司获利丰厚,上海先施公司开业第二年营业额即超过400万元,超过投资资本两倍。马应彪的成功直接带动了粤商群体进军百货业:1907年,郭乐在香港设立“永安百货”,1918年创立上海永安;1926年,李煜堂和李敏周创办“新新百货”;先施前职员蔡昌于1912年创立“大新公司”,上海大新于1936年开业。这些创业者均出自广东中山,多数为澳大利亚华侨。四大百货的四幢欧式建筑矗立在上海南京路,成为当时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大百货”的关系可以用“竞合”形容,各有特色:永安百货走“产、供、销、服务一体化”的路子,突出顾客至上;新新百货在大厦六楼建设“玻璃电台”,电台既吸引顾客观看播音实况,又卖力公司的商品大作广告;而大新百货除了商场,五楼为酒楼及舞厅、六到九楼为电影院和游乐场,顶层设有屋顶花园,将购物、娱乐、餐饮等功能集合一体,类似今日地产商炒作的“城市综合体”,后来者居上,在1937年成为远东最大百货公司。
传统的中国商号,一般分散经营一种或几种商品,“四大百货”代表的则是一种新生业态,即在一个固定场所,经营多种百货商品,百货业态由此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引发了“商业革命”,其中马应彪更有“中国百货之父”的赞誉。
“四大百货”除了引入电台、冷气设备等新鲜玩意儿,同时也将先进的经营理念导入到中国,比如,股份制度的广泛使用,先施和永安百货均在商界朋友中广泛募集资本,才得以成立,为增强公众认同感,先施甚至曾向公众发行股票,据说,孙中山先生就是公司的一名小股东;另外,还有股权激励措施,先施公司规定,雇员工作业绩连续三年良好可以加薪,第四年业绩继续上升,便可以入股成为在职股东,享受公司年中分红。这些举措于后世都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