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业界专家称,一些抱有“宁愿多花几个钱,也要去百货店购买新款奢侈品”心理的顾客不在少数,国内奢侈品市场目前刚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还很不成熟,有很多顾客“只有在百货店才能买到正品”的消费意识较为强烈,所以并不看好大型超市内的销售的前景。“超市开设奢侈品专柜本意是靠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但事与愿违,限定的产品品种导致消费者的信赖度有所降低,最终遭遇失败。”
  是“慢跑”还是进攻?
  近年来,国际奢侈品在中国的销售势头开始减缓,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开始愿意放下身段。此番世纪联华超市的“突破”,引得许多奢侈品品牌似乎很担心其品牌形象大打折扣,纷纷放缓在华的开店速度。
  近日,多个外国奢侈品牌的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纷纷出炉。Gucci的母公司PPR集团在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的同时,却在这一时期宣布放缓在华开店计,将会由原来的每年开10~15家店,缩减为每年开3~4家店,取而代之的是将会对现有门店进行翻新和扩充,用以保持品牌高端形象。
  “在这一阶段,需要构建更加专业的架构和实施目标性更强的战略。中国消费者正在成长为更有文化、有品位的顾客群体。Gucci正在寻求与中国顾客建立更为长期、深度和个人化的关系,并以期巩固顾客的忠诚度。”Gucci表示,相信这些举措会在未来几年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样,LVMH也叫停了LV的全球扩展计划。LVMH集团首席财政官认为:“亚洲市场需求疲软,中国的购物中心客流明显下降。”而Prada的调整不仅是将代工厂回归欧洲,另一方面,也把目标锁定在了其他的新兴市场上。2012年,Prada在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的MoroccoMall分别开设了一间男装店和一间女装店,还将在安哥拉首都和罗安达省首府Luanda开设非洲的第三间门店。
  有专家指出,多数奢侈品牌仍在“吃老本”,在传播品牌形象方面反应迟钝,其过时的营销方式已经无法跟上人们求新、求异、求快的崭新消费理念。虽然也有一些品牌意识到了转变营销方式的重要性,并逐渐开始从中获益,但大部分品牌仍然固守老套的营销模式,失掉了大量客源。
  今年不少国际一线奢侈品大牌选择调整在中国的开店计划,整体调整成为主要方向,特别是提高单店的盈利能力。他们开始思考在中国一线城市已经开了的门店应该如何提高单店盈利,而非单单开新店,这似乎也在说明,奢侈品变超市大白菜是个传说。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