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中国棉花敞开式收储政策有望迎重大调整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4日

分析师称,由于采棉等成本的不断升高,加之与其他作物收益的比较优势不足,当前棉花收储价对农户仍没有太大吸引力,国内除新疆外的种植面积下降尤为明显。
  “政府的本意也不是为了操纵市场,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收储带来的弊端,但又希望能够保住棉花这个产业不至于沦落至和大豆一样的地步,希望加以保护,能让一部分棉农继续种植。”方正期货的蔡平霞表示。
  事实上,在坚持收储政策的同时,管理部门已开始更多考虑下游企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释储中加大了对于高品级棉的投放,以及对参与储备棉竞拍的企业提供部分进口配额等。
  “棉花种植和下游用棉企业有不同的部门在管,现在的处理方法是,需要强调上游时,政策天平向棉农倾斜一点,需要顾及纺织产业时,又要求政策往另一头倾斜,一碗水很难端平。”上海中期的见惊雷表示。
  他并称,今后棉花调控政策是沿用目前的收储还是改用补贴,都有待操作层面具体考量,两者各自都有利弊,但重要的是棉市管理方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确保市场公平和诚信运作上,“有些靠行政手段办不了的事情,应该更多地交给市场。”
  市场人士指出,即便采取直补政策也有很多棘手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如何准确核定种植面积,避免补贴滥用,以及如何处理目前国储手中的几百万吨储备棉,这些都需要进行统筹考虑。
  在收储制度使国储棉库存升至历史高位的同时,国内市场的另一端却面临着严重“吃不饱”的窘境。
  由于本年度棉花收储价较棉花现货和和期货价格偏高,使得之前收获的国产棉花大部分都流入了储备库,导致现货市场上流通的棉花、尤其是高等级棉十分有限。而另一方面,国家投放的储备棉和进口棉均无法进入期货市场交割,造成国内期市棉花仓单的源头直接被扼住,市场呈现无棉可交的尴尬。
  实际上,受仓单稀少的影响,已经退市的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1305期货合约曾在进入交割月前后演绎过一场节节攀升的逼仓行情,短短两周时间内上涨近7%,最高触及每吨21,855元,把20,400元的收储价远远低甩在了后面。
  为防范类似风险蔓延至其后的合约,郑商所多次上调了棉花1309合约的保证金,截至6月6日,该合约的交易所保证金已被上调至18%,这对于一个离交割尚有时日、且未出现极端走势的合约十分罕见,也凸显了在棉花仓单难觅的背景下,交易所对棉花期货投机的警惕。
  “现在期货仓单还是很难增加,理论上9月合约也存在逼仓的可能,至于是否会出现逼仓要取决于资金是否关注,但如果当前的收储和流通制度不改变,棉花期货的仓单问题就始终难以解决,期货市场价值发现等功能也就无从发挥。”见惊雷表示。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69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