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研发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在服务机器人研究和产品研发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沈阳、哈尔滨、广州、江苏、西安等地。
2012年5月,工信部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机器人产业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战略性的发展契机。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增长30%,累计安装量已达5万台。2010年开始,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激增,较2009年增长了1.71倍,当年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52290台;2011年销售量约22600台,同比增长51%。增速继续保持世界之最。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新装机器人139300台,较2010年提高18%。该协会预计,2014年我国需求量将达到32000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需求国。
目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产业化进程发展十分缓慢。在国外企业占据垄断地位的格局下,机器人传统发展模式的空间较小。在国外企业的先发优势下,我国企业走传统的模仿跟踪发展路线,依靠传统的价格优势参与竞争十分困难。毕竟,国外高端工业机器人本身拥有了一个规模化产量化优势,在保持产品成熟化优势的同时也在不断降价,这对国产工业机器人发展带来的挑战非常大。而国内产业化投资力度不够,研究与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难以形成真正的产业竞争力。
2012年,我国出台《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核心企业;同时,将重点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公共安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和模块化核心部件等四大任务。在政策的扶持下,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