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成交额排名前三的商品类别为金属材料类、蔬菜类、建材类,成交额分别为273.4亿元、154.4亿元、122.5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24.8%、25.7%和57.5%。和2011年相比,计算机及辅助设备类商品同比增长最快,达109.0%,下降最快的则是干鲜果品类市场,降幅达68.8%。
对于上述各类商品的占比问题,张新毅表示:“全省蔬菜类的专业市场有8家,在交易场所上占有优势,另外,蔬菜属于八大消费项目之一,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比例基本都在50%甚至更高。计算机及辅助设备的剧增可以看作是高科技产品消费已经逐步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散,后者市场空间正被挖掘的结果。同时,随着居民消费需求从温饱向小康方向转变,干鲜果品类消费正从农贸市场向大型超市、连锁专卖转移。大型流通企业的现代商业组织和规范化流通运作,给部分亿元市场的摊位式销售带来了较大冲击。”
本土亿元市场仍相对初级
经多年持续发展,四川亿元市场虽已取得较大成绩,但许多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商品经营以简单、初级、低档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为主,缺乏高端产品和特色行业,同质市场间低水平竞争现象较为突出,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和其他省市相比,市场个数、规模和专业市场在占比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张新毅表示,所谓专业市场,是指某一类别商品成交额占比超过60%的交易市场,从历史经验看,专业市场有助于发挥规模优势,其培育发展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报告披露信息看,四川亿元市场基本已建立涵盖齐全的专业性市场,但部分专业市场仍是空白,如煤炭、水产品、木材等。尤其煤炭市场,根据2012年中国区域统计年鉴分析,2011年四川、青海、甘肃、陕西、重庆、西藏、云南、贵州六省煤炭总储量354.71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6.4%,相邻六省却无煤炭类专业性市场,相关专业市场的建立,有助于发挥地域优势,辐射更广范的地域。
从目前数据看,全国前100家亿元市场四川未占一席之地。张新毅认为,为缩小差距,亿元市场要向集交易、仓储、加工、物流配送的一体化经营转变。“对于泸州、内江等非中心地区,亿元市场更应充分挖掘区域特点,立足先天的交运物流优势,辐射外省地区,充分发挥出大型市场的资本优势、信誉优势和服务优势。”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