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ZARA与H&M等增长疲软 快时尚在中国放慢脚步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8日

当然,快时尚品牌的这种跟随策略,随之而来的就是各方对其涉嫌复制抄袭的非议。在欧洲,ZARA每年需要拿出几千万欧元来交抄袭罚金,不过对于每年进账几十亿欧元的ZARA来说,这点钱确实是九牛一毛。即便如此,法律的灰色地带常常让相关诉讼难以进入法律程序。法国著名鞋履品牌Louboutin深感其中滋味,它素来以红色鞋底为招牌,在看到竞争对手伊夫.圣罗兰也在曼哈顿的专卖店内销售红底女鞋之后,就以“非法竞争”和“商标侵权”之名将其告上法院。

然而美国法院的最终裁决却认为红色鞋底虽然具有其特性所在,但却不能视为独家所有的特权,并驳回此案。美国本土快时尚品牌Forever21也同样成为被指责的对象,在过去4年里,它因涉及抄袭知名设计师作品已经被起诉50多次。

事实上,时装品牌的灵魂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独到的设计,极低的设计门槛甚至模仿抄袭对品牌附加值是最致命的损害。如果尝试将ZARA和H&M的商标去掉,从这些服装相似的设计上确实难以辨认其品牌。低库存、限量版的心理战术虽看似智慧,却无法改变设计雷同的硬伤。倘若在100个都市白领中,有10~15个女性早上穿样式类似的衣服上班,那么这个品牌也便走到了尽头。

与款式相比,快时尚品牌的服装质量同样广受诟病。ZARA在进入中国两年之内就曾7次登上质量检测的黑名单,在国内一度遭遇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其实,质量问题一直是快时尚模式基因中的固有缺陷,基于对成本控制的考虑,这些快时尚品牌早在设计阶段就已将高质量、使用期长的面料排除在外。特别是随着中国代工厂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为了持续低价,快时尚品牌不得不进一步压缩质量成本。对于很多快时尚品牌来说,为了追求低成本而频繁更换成本更低的原材料和代工厂,已经成为常态。

ZARA和H&M在国内时装业仍尚未棋逢对手,而中国消费者的持续追捧也让他们对此听之任之。然而“品牌塑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品牌发展的核心所在”,倘若ZARA们在某一天意味着撞衫和粗制滥造,他们的时代又能持续多久?或许没有什么品牌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然而ZARA们似乎是在地基尚且脆弱的时候就急于构建自己的摩天大厦,走得越远可能意味着失去越多。

如果说正在经历大幅关店的快时尚品牌Mango已经成为过去式,那么眼下当红小生ZARA与H&M的处境似乎也并不乐观。从创造经济低迷期的业绩增长奇迹到出现增长疲态,快时尚正在经历市场的小考。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99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