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调整开店节奏 揭示中国零售企业的调整变革之路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1日

商场:重拾自营路漫漫

“轻点鼠标,网上下单,送货上门。”从逛商场排队埋单到在家中轻松购物,消费者习惯的改变让百货、购物中心不得不面对一个强大的比价对象——电商。同时,由于租金、人力成本难以抹去,加之消费信心不足,市场表现低迷,百货、购物中心正在经历市场份额被瓜分和利润大幅下降的双重打击。

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统计,去年81家大中型百货零售企业销售总额为2282.7亿元,同比仅增长8.92%,比2006-2011年百货行业销售年均16.5%的增长率明显下滑。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包括春天百货、百盛、王府井百货都在电子商务方面砸下重金。不过,与多数电商网站相比,传统零售的“触网”仍难逃“打酱油”定位。新世界百货网上商城虽然与实体店结合做出不少活动,但至今流量仍处于低位;百盛网被指华丽有余、实用性不足。

在“触网”同时,为破解同质化,百货业也在尝试由联营向自营模式的转变,但受资金、专业人才稀缺等条件制约,目前鲜有企业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少企业高管也坦言,虽然自营模式能使企业补偿商品购销过程中的流通费用,获得利润的提高,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也随之变大。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尽管传统零售利润增幅放缓,但地产商投资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热度不减。今年下半年,包括金隅万科广场、LFStar创意生活广场、宝苑国际购物中心、银座购物中心、力宝广场在内的十余家、体量多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将密集亮相。其中,定位中高端的社区商业项目成为主流。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消费疲软,品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商场批量入市将面临无法如期开业、培育期延长、商铺空置等多重难题。商场需增加休闲、娱乐、餐饮业态配比,为消费者营造都市、轻松、休闲的购物氛围和体验化感受。

专卖店:调整开店节奏

关店,是自去年以来体育用品专卖店经营的关键词。根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体育品牌总体关店至少超过3000家,其中匹克关店1300多家,安踏关店590家,特步关店近百家。关店背后是居高不下的库存和日益高企的运营成本。在体育品牌经销商看来,除了宏观经济的影响,品牌商并没有与消费者保持同步,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升级也造成了品牌被市场“抛弃”。在业内观察人士看来,体育品牌关店潮是为此前的盲目扩张埋单,并且预计,体育品牌市场需求放缓,目前市场上的门店数仍然过多,关店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

与体育品牌陷入关店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快时尚在中国高举快进。耐克位于王府井大街北京apm内的内地首家旗舰店已经被H&M取代。据悉,过去几年H&M在中国开设专卖店的年增速超过50%。截至2013年6月21日,已在中国拥有超过140家专卖店。来自日本的优衣库也正在加快开店,其计划每年在中国新开100家店,十年内新增1000家以上大型店铺。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39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