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东亮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海鹏是参团的代表之一,在韩国,他惊讶地发现,韩国企业的科学化管理、高素质的员工以及产品开发系统的完善,成了他此行最大的收获。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如今,企业家到国外出国考察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但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和中国企业家在出国考察时又有着哪些特殊的体会和经历呢?如果说改革开发初期的企业家出访国外是在摸索经验、学习如何学习,那么时过境迁之后,当代的中青年纺织企业的主力关注国外企业的点在哪里?让人好奇也心存疑惑。
效益≠规模?
这不是周海鹏第一次到韩国考察交流了。
在一家韩国企业的工厂里,他看到,狭窄的车间走廊里,一台台织造机器被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这个面积不大厂房的走廊两侧,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机器的显眼位置还配有机器型号、操作工姓名、正在生产的产品名称、甚至日期、天气等信息。由于位置有限,这样的标牌只能通过一根细绳穿过,系在显眼且不妨碍工人操作的地方。“远远看去,仿佛是一双鞋的标牌还没有被剪掉。”周海鹏说。
这是企业的第二层车间,在其他几个车间里,类似这样的标签状物体层出不穷,有些机器旁边甚至挂着厚厚的一个本,稍微讲究一点的,会把这层层叠叠的信息装进一个文件夹,就像求职简历。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