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当时安踏同众多晋江品牌一样,并不起眼。这时,丁志忠找到中体产业明星文化传播公司的王奇,王奇给丁志忠的意见是,要做品牌,请代言人。之后,经过王奇介绍,安踏以80万元代言费的高价,签约孔令辉,并开始在央视体育频道投放广告。至此,安踏一跃成为晋江企业的领头羊。但这在当时却遭到了一片反对声,因为1999年上半年,安踏的利润是600多万,当时的广告预算却达到了500万,股东都认为支出太大了。可是,丁志忠的态度非常坚决。他告诉大家,如果他判断错了,当年的股东分红就分文不取。广告投入前两个月,市场没有反应,丁志忠的决定受到了质疑。但是从第三个月开始,销售商就在厂门前排起了长队。
丁志忠认为,运动鞋只是单一的领域,应该把“安踏”定位为一个真正的体育用品品牌。2001年,“安踏”由生产单一运动鞋过渡到生产体育用品,产品结构扩展到运动鞋、运动服装、帽袜、箱包等;同时重新打造“安踏”的店铺模式—体育用品专卖店。
这是“安踏”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同年, 北京安踏东方体育用品公司的成立,承担着专卖推广的任务。安踏定下了一年内在全国开500家专卖店的计划。所幸的是,专卖模式的推出得到了大批安踏经销商的支持,特别是一些已经发了财的经销商,都愿意把积累的资金拿出来开专卖店。2001年底,500家专卖店在各大中城市遍地开花。其中由原经销商开的自营店就占了一半以上。2003年开始,“安踏”走上了专业体育品牌建设的路子—与专业体育运动相结合打造品牌。随着对中学生、大学生篮球联赛特别是对CBA的投入,“安踏”的专业形象越来越清晰,品牌内涵也得到成功提升。
当制鞋企业忙着开工厂赚钱时,丁志忠就明确了“安踏”要走品牌之路;当一批批鞋厂都在模仿安踏的“体育明星+央视广告”营销方式时,“安踏”已经走在专业体育品牌建设的路上;当其他企业在揣摩学习“安踏”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拓展时,丁志忠已经为“安踏”由家族企业向公众企业转型(上市)做准备了。丁志忠对安踏的上市踌躇满志,他经常提到的就是企业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组,发生在绿灯期
2000年,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是以丁志忠岳父丁思忍的名义成立的,由于丁思忍为香港永久居民,因此,安踏(中国)有限公司为外商独资企业。
从2004年开始,丁志忠开始将上市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并且在历史3年后,到2006年,安踏的重组基本完成。
由于安踏的重组发生在《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实施之前,因此该规定对其并不适用。安踏重组正好发生在绿灯放行的那段时期。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