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Cup的应用化转型,敲顺应了世界各国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迫切需求。”陈小平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路径,实施制造业振兴计划。在此背景下,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国外企业在工业机器人生产领域占据绝对垄断地位,我国机器人传统发展模式的空间较小,难以形成真正的产业竞争力。
“智能机器人是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是未来新兴产业的支撑点。”陈小平认为,面对小批量、多品种和客户订制等新的生产模式,以及中国大批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传统机器人已经难以胜任。因此,在大力推动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的同时,促进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是我国在机器人领域中赶超国际水平的最佳选择和必经之路。
据悉,目前国内一些企业正在加大投资,开发机器人硬件及核心部件,如电机和减速器的研发。“但中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落后,要有所突破,还须另辟蹊径,比如找到不依赖传统工业基础的硬件生产路径。”陈小平认为,相比而言,我国机器人软件研发水平与国际差距相对小一些,科大“可佳”在机器人世界杯上获得主体技术测试总分第一,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但在规模化研发和应用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为此,必须加强协同创新和技术集成。”陈小平举例道,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制的智能机器人,其独特的技术路线最初并不被多数人看好,但在国防部高级计划局的资助下,已在四足机器人上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正在动员全国力量做软件,这种软件集成大量技术,可控制机器人在复杂真实环境中完成挑战性任务,一旦取得突破,将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机器人战略格局。
有业内专家指出,国内的风气倾向于高认同、低风险和各自为战,不被多数人看好的构想往往得不到有效支持,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更是缺乏必要衔接,即使不同研究团队在各自方向上取得局部突破,也会因为缺乏协同和集成,很难取得以点带面全面突破的效应。
“因此,智能机器人要想取得突破,不仅要从硬件上加快突破,还要从国家层面加强协同创新和技术集成。”陈小平认为,只有这样,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