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破除产能过剩
《21世纪》:面对新一轮产能过剩巨大挑战,您有哪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黄群慧:今年和明年要重点把握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分业施策”,抓重点过剩行业集中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理。2012年,我国粗钢、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和造船行业的产能利用率都只在70%左右,需要重点治理,其中钢铁和造船行业产业集中度低问题比较突出,需要通过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实现产能整合;电解铝和平板玻璃行业的技术准入门槛低,需要尽快提高技术准入标准抑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水泥行业则可以重点通过提高节能门槛限制落后产能增长。另一方面是“综合施治”,采用“消化、转移、整合、淘汰”多管齐下的“鸡尾酒疗法”来治理产能过剩:通过扩大和创造内需消化一批产能,节能绿色产品、信息服务和产品等将是新一轮消费政策刺激的重点;通过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向境外转移一批产能;通过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产能,这可以和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结合起来。
《21世纪》:上述政策建议更多的是治标政策,那么产能过剩如何治本?
黄群慧:从治本上看,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产能过剩或落后产能形成的深层次体制根源,建立长效机制。
首先,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解决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政府职能越位、行政垄断等问题。这其中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一是要改变唯GDP导向的业绩考核观,适当降低GDP的权重,强调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对政府的强约束。
二是要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一方面要重新构建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体系,另一方面还要稳步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主动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增强政府预算的全面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把国有企业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提高利润上缴的比例,严格控制国有企业负债率,严禁国有企业把资金投向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非主营业务领域。
第三,要完善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重点推进土地、重要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等要素价格改革,使得要素价格能够反映要素稀缺程度;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保的补偿机制,企业生产的环境成本必须完全内化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
第四,完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形成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良性动态规制过程。要建立科学严格的市场进入壁垒,不断优化节能减排和生产技术标准,保证标准的严肃性,严格禁止未达到标准的投资者进入市场;要设计有效的退出机制,结合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落后产能标准,建立落后产能退出的财政补贴和奖励机制,将各个利益相关方因淘汰落后产能的损失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尤其是建立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机制和金融风险控制机制。
最后,加强统计信息等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对产能过剩的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