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东南亚地区的产业链日趋完善。例如,最初耐克公司在越南生产一双耐克鞋,约98%的原材料都需要进口,而目前需进口的原材料已降至约56%。
三是自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后,99%的商品可以享受免进口关税,东南亚各国从中国进口原材料成本明显减少。
四是东南亚国家为吸引外资出台很多优惠政策。例如,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印尼对外国投资法和劳工法作出了一些有利于外国投资者的修改,一步一步放宽对外资的限制,简化外资审批手续和缩短审批时间。
虽然已有一部分订单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对中国全球鞋业代工中心地位构成一定威胁,但目前来看,东南亚国家还无法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分析指出,其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虽然一部分企业将代工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但总体规模不大,东南亚国家大都是中小型国家,容纳产业转移的能力仍有限。例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量日本企业转移到泰国,但泰国的基础设施承受不了,水、电等也出现短缺,一、两年就出现饱和。后来这些企业又转移到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迄今,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仍未根本改变。
二是虽然东南亚国家的产业链有了一定改善,但相对于中国而言,仍有较大差距。例如,一个完整的纺织产业链需要包含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制造、销售等环节,制鞋产业还包括橡胶种植、橡胶加工等环节,而东南亚很多国家不具备真正的产业,只有成衣、鞋子制造,缺少之前的所有相关环节作支撑。除此之外,东南亚国家普遍基础实施仍然落后,这也对其制造业发展形成制约。
针对国内成本增加,相对优势减弱的不利局面,中国企业加强与东南亚各国在鞋业领域的合作,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也受到东盟国家的欢迎。在第四届中国-东盟行业合作会议上,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国皮革行业协会及其中方企业家代表和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6个东盟国家鞋业协会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成立中国-东盟鞋业行业合作委员会,以此加强鞋业行业对接、产业合作,推动双方鞋业行业合作进入新阶段。
印尼鞋业协会会长艾迪认为,东盟各国应该与中国进行更紧密的合作,他欢迎中国鞋业有实力的企业在印尼投资,共同开发品牌产品。
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说,中国是一个公认的制鞋大国,与东盟的合作潜力非常大,在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设备、五金配件方面都有很强的互补性,技术培训、设计培训等方面也有合作机会。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