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个国企背景的企业,管理人员在当地基本上不介入社会的各种活动,整天自己在公司里开会问‘怎么办’,没有做到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所以生存和发展比较困难。”因此,孙淮滨总结道,纺企不光要资本走进去,同时还要开发、利用好投资国家和地区的人文资源。
不少企业投资海外先走高层路线,跟政府搞好关系,据说红豆就把柬埔寨一些高官的子女带到国内培训两年,再派回西港特区工作——希望培养一支对西港特区有感情的力量,来支撑园区的后续发展。
不过,仅有这个还不够。“手机里有十几个部长的电话号码,可以随时拨通,不见得就是一帆风顺。”身为华坚集团的副总裁,海宇谈起去年带领这家国内领先的鞋具出口商在埃塞俄比亚建工厂的经历时感叹道。
“我们进一批材料,清关人员说是牙刷,要打税;打孔的机器又说是武器,不能进。我就给海关副关长打电话,跟他们开了6个小时的会,后来又请对方20多个人到工厂参观,了解我们过来是做什么,以后还要做什么,才获得了初步的信任。”海宇说。
王存波说,申洲国际初到柬埔寨时颇为担忧:当地工会组织比较多,罢工、示威活动频繁,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经营。为此,申洲国际很重视管理层的本地化——除了高层是国内派出去的之外,更多培养当地员工成长为管理层。
申洲国际对员工同工同酬,不论国家、民族,只要岗位职责相同,薪酬待遇就一致,获得了当地员工的认同感,申洲国际柬埔寨项目目前还没有遭遇过罢工、停产等状况。
“走出去”有时是一步好棋,有时未必。洪天祝评价:“它本质上是一个战略,不要一味强调要走出去,它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企业在国内竞争与生存都有困难,就谈不上‘走出去’,因为这需要资金,需要国际化的团队,还需要国际市场的配合。”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在人力资源上相对是个弱国,特别是缺国际化经营人才。“外语人才不是问题,但到其他国家去营销、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是太缺了。”
“这些‘走出去’的企业最具价值的成就是将培养一批属于中国的国际纺织人。”长期关注纺织行业的全国政协委员张小济分析说。
针对纺企“走出去”遇到的问题,王天凯会长表示,行业协会将深入调研,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研究对策建议,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最大限度保护纺织产业资本的安全。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