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棉业将有中国声音
8月8日,青岛保税港区最大的棉花物流企业——青岛宏川物流有限公司的一间仓库内,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乌兹别克、印度、西非等国的进口棉花堆满到近20米的库顶。
公司总经理庄金健一边指挥叉车将过道内未过磅的棉花码好垛,一边不停地联系买家,以求缓解仓储压力。“5个大型保税仓库的储棉量在2万吨,现在已经达到了18000吨,并且澳棉、西非棉正在大批量到货,都在排队等候进库。”庄金健说,今年棉花压港并没有去年那么明显,但形势依然不乐观。
在青岛保税区棉花交易市场总裁孙绪铭看来,这两年棉花压港的情况一直存在,一方面因为国内纺织企业持续低迷导致棉花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国内外棉花差价使纺织企业对使用进口棉趋之若鹜。
“国际上棉花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波动,而国内棉花价格是以临时收储价和进口配额量为支撑的。”孙绪铭分析说,国内外不同的棉花价格机制是当前国内外棉价差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棉花价格超过19000元/吨,与进口棉花的价差达4000元至5000元/吨。
孙绪铭告诉笔者,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进口国,青岛是我国最大的棉花进口港(占进口总量约50%),青岛保税港区则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棉集散地。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棉花买家,中国在世界棉花贸易界却鲜有话语权:无论是价格确定、贸易规则及违约仲裁都是由欧美行业巨头掌控,这不仅凸显了中国在世界棉业地位的尴尬,深层次上更危及中国棉花产业的稳定及安全。
为此,几年来,青岛保税港区扶持棉花交易在软硬件上持续投入,欲打造全国最大的进口棉现货交易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现货平台),以此推进青岛由单一的世界最大棉花进口港向全方位的国际棉花贸易之都转型升级。
“进入青岛保税港区的保税棉约70万吨/年,加上国内其他保税区的保税棉约130万吨/年,按进口棉花市值均价19500元/吨计算,交易标的货值总额为253.5亿元。经买卖流转,最终将形成不低于1000亿元的贸易额/年的进口棉现货交易平台,该交易额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具备了这样的体量和规模的集中市场,也就具备了影响世界棉花格局的基础。”孙绪铭透露说,“我们计划花三、五年的时间,在该现货平台上逐步培育出具有权威和广泛代表性的世界棉花现货价格体系,使青岛现货价格指数普遍成为世界各国棉花贸易定价的重要参考,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在世界棉业发出中国声音。此外,一个集中的具有年交易额为RMB1000亿元进口棉现货交易平台,其经济收益及社会效益的价值显然是不可低估的。”
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定价中心
打造进口棉现货交易服务平台是青岛保税港区谋求大宗商品交易定价中心的一个例证。近年来,青岛保税港区依托“境内关外”的政策优势,积极建设大宗商品市场集群,高端产业加速集聚,力争形成独具特色、能量惊人的“窗口经济”,其中,争夺大宗商品国际“话语权”,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定价中心成为关键战役。
目前,我国对天然橡胶、石油、铁矿石和有色金融这四大工业原料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5%以上,尤其是橡胶价格一直受制于国际金融机构。
据了解,整个青岛口岸进口橡胶约占全国的30%—40%,居全国第一位。自从2005年保税区建立青岛国际橡胶交易市场并实行美元、人民币双币种交易后,吸引来了大量国际贸易商。从2006年开始,每当青岛保税区橡胶库存量达到20万吨时,那么保税区橡胶就比国外橡胶价格低100—200美元/吨。
目前,依托橡胶交易市场发展起来的青岛国际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经过5年的发展,已成为与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新加坡商品交易所齐名的世界第三大天然橡胶交易机构,其橡胶品种的成交价格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集中形成、公开透明、参与群体广泛的进口天然橡胶成交价格。多家银行已经把这一价格作为橡胶质押时的参考价。2009年,被中国海关总署设为指导海关审价的一级价格参数,首次使“青岛价格”变成“中国价格”。
“在未来的五年中,我们计划投资20亿人民币。其中,大宗商品综合服务平台将实现大宗商品进出口在线报关报检、海运订舱、多式联运、外汇核销、仓库预定以及税款的代扣代缴功能;为更好地掌控进口橡胶价格,提升国际橡胶定价权地位,我交易所已与华信石油集团共同投资15亿美元,建设中国进口天然橡胶商业战略储备基地,计划形成40万吨的常态储备规模,占国内年消费量的22%,采取逢低吸储、逢高抛储的方式控制世界橡胶价格。同时,在全国主要化肥集散地,与国内知名农资流通企业、仓储物流企业合资建设10家大型农资物流分拨中心。”展望未来,青岛国际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总裁李百恩信心满满地说,通过吸引国外客户直接参与交易,将国际市场引入中国,逐步建设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为中国争夺世界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