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吉林化纤集团首先以四个成品车间为突破口,开展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编制工作,以产成品为扩展向两端辐射:向上到生产环节、过程控制,向下到销售环节、库存管理。生产控制系统中含生产指标控制系统、生产过程控制检验数据管理系统和有害气体管理系统,涉及到了公司14个生产车间的绝大部分生产环节。产成品入库、入库统计、入库台账、货位查询、码单打印、产成品出库、出库统计、库存统计、废次品出入库等功能涵盖了整个库存管理的全部内容,可以保证每一件产成品从生产线直到客户端的包括所有信息的可追溯性。
在库存方面,吉林化纤通过采购管理系统实现了所有库存物资的收、发、存情况的透明管理,做到有效降低库存,控制车间费用消耗,一旦超支立即停止发料,能够有效控制责任成本。销售控制系统包括发票统计、汇票统计、购销合同登记表、合同执行情况月报表、往来账查询、销量日报、月报及日清单,能够从原始数据中汇总自动生成所有销货厂家的信息及本月任意时点的产品销售情况。在这一阶段,上线的物流系统,实现了库存物资实时可查,按需分配。
应用创新
据了解,在吉林化纤两化融合的第三个阶段,能否将新老系统平稳对接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其原计划与2013上半年结束的新系统布置的过程中,由于协同系统功能性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出现了问题,耽搁了信息化进度。郭峰说:“信息化布局时供应商提出的标准化要求,对于企业来讲,很难套用。这样就会涉及一些定制化要求,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二次开发,需要软件功能性与企业需求形成交集。两化融合的实施过程有时候是相互妥协的。”
比如,吉林化纤下辖18个子公司,有9个化纤行业上下游的产品公司,各公司的产品分类、生产检验方式都不一样,一套系统无法能覆盖所有的产品类别。吉林化纤通过模块化项目搭建,将财务、管理、采购、营销等环节的信息模块基本应用于各子公司业务之中,但涉及具体生产环节的,需要原生产线的匹配,还需要一个过程。为此,吉林化纤在第三阶段的融合过程中,专门组建了自己的信息维护团队。
下一步,吉林化纤集团将引入现代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推进电子商务与线下业务的结合,开发适用于集团内部的移动终端,以实现BI(商业智能)系统。郭峰说:“若要最终实现BI系统,我们需要将集团所有的财务、生产、销售等所有相关的系统实现,做到所有的业务流程数据抓取、分析、处理,才形成企业决策层需要的报表、图形等,为决策提供依据,才能真正体现出来BI的优势。”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