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诸多短板导致湖北纺织业多为沿海做嫁衣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1日

 

湖北年产数十亿米的优质坯布,但自己印染量不到10亿米。孙应安说,印染“瓶颈”的制约,导致湖北纺织的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出来。以孝棉为例,目前年产坯布3000万米,但多数还是要到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进行印染,“浙江和其他沿海地区在享受湖北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成果,我们在为他们做‘嫁衣裳’。湖北的无梭织机生产的高难度、高品质的坯布,供浙江印染后,他们再进行出口创汇,或者返销湖北服装企业赚钱”。
     孙应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高质量的坯布,每米的出厂价格在20元左右,通过浙江的印染厂加工,1米染好的高质量坯布价格就会上涨到32元,涨幅高达60%。如果做成成衣,服装根据品牌的知名度还会翻几番,从上百到几千元不等。
     孙应安指出,坯布只是纺织产业最上游的产品,由于湖北产业链不健全,也缺乏服装品牌,导致湖北纺织业附加值并不高,行业的综合整体效益也难有效发挥,钱都被沿海的下游企业赚走。
     出路
     力推科技创新 瞄准中高端市场
     “目前,全省的纺织企业生存都比较艰难,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积极进行转型,弥补自身不足。”孙应安说,20多年来,孝棉大力推进精品名牌战略,不断开发新产品。仅2007年他亲任攻关小组组长,就开发出了120支高档次棉纱。“天仙配牌”系列棉纱获“湖北名牌”称号,并被中国纺织总会评为“织纱用户信得过产品”,孝棉的服装品牌也在国内市场小有名气。
     孝棉增长方式逐渐由数量主导型向品种质量效益型转变,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贸易型转变,更多地将高新科技纺纱技术融合到传统纺纱中,实现纺织品与人体舒适、吸湿、排汗等保健功能相给合,发展生产功能针织纱、精梳纱、赛络纺、紧密纺、嵌入纺等新型高档纺纱与高档服装和家纺用布,深入研发绿色纺织品,以科技为引擎推动企业跨越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技术革新并不是孝棉的“专利”。钟祥金汉江纤维素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家贵建议,湖北高校资源丰富,企业可以与高校加强合作,加强自主研发,把自主知识产权与高效项目结合起来。
     周家贵认为,纺织业上游产品附加值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近几年来,金汉江通过自己的发明专利,将生产出来的棉纤维素对准医药、航空航天、食品等中高端市场,其生产的棉纤维素不仅占国内市场的25%,还出口欧盟、南美、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
  与江浙等沿海地区相比,湖北表面上差在竞争实力和盈利水平上,但实质上是差在市场和产业链上,湖北纺织业存在化纤“短板”和印染“瓶颈”。
  坯布只是纺织产业最上游的产品,由于湖北产业链不健全,也缺乏服装品牌,导致湖北纺织业附加值并不高,行业的综合整体效益也难有效发挥,钱都被沿海的下游企业赚走。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75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