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煤炭为例,中国煤炭资源储量在全球数一数二,煤炭年产量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所有国家,占全世界一半以上,品质优良,神华、伊泰等大型煤炭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跻身世界同行前列。即便如此,凭借露天开采低于中国众多井下开采煤矿的成本优势,外加产品直接运往中国东南沿海消费市场的海运优势,在外汇短缺而厉行奖出限入的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煤炭已打开了广东省进口市场。进入新世纪(行情 股吧 买卖点)以来,煤炭进口更是突飞猛进,连年成倍增长。根据笔者整理计算,2002年~2012年,我国煤炭进口量相对于国内煤炭产量的比例从0.70%一路上升至7.90%,2012年煤炭净进口量已相当于当年国内煤炭产量的7.65%;2010年煤炭进口已占当年消费量的5.22%,煤炭净进口占消费量的4.61%。这一比例已经可对国内市场运行产生一定影响;相应地,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和我国煤炭进口均价下跌,对近两年国内市场煤价腰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012年,国际市场煤炭价格下跌21%,我国进口煤及褐煤2.8851亿吨,同比增长29.8%,进口均价99.50美元/吨,比2011年的进口均价114.65美元/吨下降13.21%;分别按2011年和2012年人民币平均汇率折算,进口均价从2011年的740.47元/吨下降到2012年的628.09元/吨,下降15.18%。其中,2012年炼焦煤进口均价以美元计价下跌4.67%,以人民币计价下跌6.83%;其他烟煤进口均价以美元计价下跌11.61%,以人民币计价下跌13.62%;褐煤进口均价以美元计价下跌15.69%,以人民币计价下跌17.60%。
国内煤炭价格暴跌,相当程度上源于进口导致的“价格破坏”;而这种价格破坏,又令国内煤炭业从去年下半年起迅速滑入严冬,大量产品积压,企业大面积亏损、减薪,山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区经济增长急剧失速,从山西省省长李小鹏到省内众多县市领导干部,纷纷扮演起了煤炭推销员的角色……拥有资源优势的煤炭产业尚且会遭遇价格破坏的冲击,更不用说其他资源禀赋与国外相比处于明显劣势的初级产品行业了。
有鉴于此,面对已经或正在到来的价格破坏冲击,中国初级产品行业只能寻求增强内功,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压缩国内过剩产能,关停技术、安全、环保不达标的小型矿山,提高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推进资源综合(行情 专区)开发利用与回收,优化运输格局,并借熊市之机将重组触角伸向海外,积极稳妥发展“进口导向型海外直接投资”,通过反周期策略低成本取得海外优质资源,让国内投资者分享资源进口增长的收益,并通过这类投资带动我国劳动力和资本设备的输出。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