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收储政策终于走到了“死胡同”。
本报记者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人士处获悉,国家发改委近日就棉花体制改革方案征求意见,内容主要包括废除收储制度、实行直补政策等。接下来,新疆在制定具体的试点方案后,将正式作为试点区域试水。
“棉花收储政策必须‘刹车’。”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杜珉认为,现行的收储政策的成本太高,而且在执行过程中,造成了棉花市场高价格、高价差、高库存的“三高”问题;而原本希望补贴农民,维持农民种棉积极性的初衷反而被扭曲,最终受益的只有流通企业。
据中国棉花协会在年初的种植棉花意向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国内种植棉花面积创10年来最低纪录。与此同时,国内外棉价差却高达4000元/吨。
纺织业之殇
8、9月份是纺织业传统的产销高峰期。然而,在杭州,一些做外贸的工厂不得不将一部分生产线停下来。
“客户将订单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情况越来越突出,由于人力、成本等影响,国内纺织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弱。”杭州市轻工工艺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部门经理林岩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事实上,在东南亚国家正享受着约15806元/吨的低价优质棉,接着订单加班生产的时候,国内纺织企业不得不以高出4000多元/吨的价格,购买优劣混杂的国储棉。
“棉花占纺企总成本的七成,如果使用国内棉花纺纱,企业每吨棉纱产品要多支出成本数千元,以每吨棉纱平均售价3万元计算,多付成本达10%以上。这种价差,让我们根本没法去国际市场竞争,别说美国、澳洲,现在甚至连印度都不如。”江苏大生集团总经理马晓军对记者说。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