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棉储政策进入死胡同 纺织企业经历生死浩劫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6日

由于收储价格提高,小企业成本增加,导致去年20%到30%的产能停产。山东德州、菏泽和河南安阳等地,3万锭以下产能的小型纯棉纺织企业年初就有50%停产。只有拥有购买进口棉配额的大型纺织企业活得还不错。
  “配额只有大企业才有,而且必须购买3吨国内棉花,才能获得1吨进口棉花配额。僧多粥少,配额买卖价格一再飙高。”林岩表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在调研中发现,去年大半年时间,国内外棉花差价维持在6000元/吨左右,我国棉价比国际市场的纱价还高。中国对棉花进口实行配额制,而棉纱进口未实行配额等类似制度,不受进口限制,经过首道加工工序后,棉花被制造成棉纱产品。从产业链的角度,大量进口棉纱导致了产业链前端的纺纱企业大量关停。
  要么兼并,要么关停,要么转行,要么倒闭。2011年执行棉花收储政策以来,纺织企业正经历一场生死浩劫。而旨在稳定棉花价格、保护市场各方利益的政策,为何3年不到,却将棉纺织业逼向绝境?
  收储政策“死胡同”
  新棉每年9月上市,一进入8月,棉商们便开始四处忙碌。
  按照国内棉花现货市场价最高价19400元/吨计算,棉商从棉农手中收来棉花,加工成皮棉后,按照20400元/吨的收储价直接进入国家收储库,轻松就能赚得大钱。
  与此相对的是,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后王家坟村的村民王春民却在犹豫明年还要不要种棉花。这个村的土地盐碱很严重,几十年来,村民一直靠种棉花过活。但今年,这个曾经的“棉花窝”已经没有多少人种棉花了。当地一家棉花加工企业老板说:“今年棉花种植面积至少要减少四分之一。”
  连续两年棉花价格卖不上去,自然灾害又时有发生,一亩地收不了多少棉花,仅雇人收获的费用,就几乎平了收入。“一亩地如果不减产,也就挣二三百块钱。”王春民对记者诉苦道。
  棉花是大宗农作物在田生长期最长的,加上技术复杂、用工数量多、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近几年农民种植棉花的实际收益逐渐减少。据中国棉花协会2月份种植棉花意向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国内种植棉花面积为6816万亩,同比下滑6.8%,创10年来最低纪录。
  这种情况大概是政策之初没有预料到的。
  在目前的棉花收储体制下,国家补贴通过流通企业返还到农民手中。但实际操作中,政府每补贴4元,农民也只能得到1元,最终受益的只有流通企业。虽然国家综合考虑了保护棉农利益、保持纺织出口竞争力等多方面因素,每年投入也在加大,但从实际效果上看,棉农受益不明显,纺织行业被误伤,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则被大大削弱。
  即使不考虑产业问题,库存也面临危机。资料显示,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我国累计收储棉花963.67万吨,其中2011年国储棉收购占全国棉花产量的47%,2012年国储棉收购占全国棉花产量的90%以上。如果加上今年的收储量,棉花库存或达到1400万吨左右。按照每吨20000元推算,将占用国家资金在2800亿元左右,加上资金利息、仓储费,以及要承担的国储棉高收低抛的损失,包袱沉重。
  “大规模收储占用了大量资金,带来了库存的巨大压力,虽然短期内挽救了相对脆弱的棉花生产,但也削弱了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作用。”金石期货分析师杨国琦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说。
  棉农直补曙光
  

<<上一页[1][2][3]下一页>>
阅读数量(105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