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用个性化打开“外转内”的服装市场之门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30日

去年以来,国内服装行业步入严冬,库存压力巨大、成本上涨等成为行业内面临的重要问题,业内人士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服装行业中,有品牌的企业销量基本与去年持平,没有品牌的则有下降,即便持平,仍不好过,因为人工、原料等成本不断上涨,导致利润也在缩减,特别是出口贸易服装企业,部分订单流向成本低廉的东南亚国家。在此背景下,企业经营渠道的多样化,在转型升级的大浪潮中显得尤为明显。虽然外贸转内销的理念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转型成功的企业还是少数。艾思卡勒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就是众多出口转内销大军中的一员,并从一直以单一出口拓展为外贸、内销“两条腿走路”的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做得风生水起。
  “外转内”到底有多难?
  出口转内销是一条不好走的路,不少企业由于“水土不服”没有发展下去。当被问及是否担心过这个问题时,吴冰坦率地说:“出口转内销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做外贸,要求在产品上有深度;做自主品牌,要求产品有宽度,产品线更长,企业压力更大。”他说,企业刚做自主品牌,一些品种的服饰要到外面采购,但单品的采购量又不可能很大,这样就很难找到为自己品牌做配套的工厂。这也是令不少准备启动自主品牌战略的外贸服装企业最头痛的事。
  记者了解到,出口与内销的区别不仅是销售渠道不同,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管理等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外贸按订单生产,而内销需要库存,这就是一大笔钱。”吴冰告诉记者,生产出口的产品是按照订单生产,有订单就生产,没有订单就不生产,不存在库存的问题。但是内销的产品需要库存,要求企业垫付一大笔资金,这对于企业来说,的确是一个考验。
  2011年艾思卡勒以外贸的风格试水国内市场,仅推出了六七个款式,出乎意料的是,有限的几个款都受到代理商的认可,吴冰开始了自己的内销之路。
  在吴冰看来,做自主品牌是外贸企业最好的出路,越早把品牌做起来,就越有主动性。“外贸服装企业转入国内市场最大的尴尬是在品牌上的话语权还不够,而品牌是否具有号召力,要看产品本身能否体现个性。”吴冰认为外贸转内销的企业除了要加强人才储备、培养外,还要更加讲究服装的技术含量与艺术含量,而且要耐得住寂寞,打持久战,因为一个品牌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急不得。
  脚踏实地创品牌
  吴冰说:“做品牌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不是砸钱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培育品牌的过程就像养孩子一样,有烦恼有快乐。”
  从2011年至今,两年多的时间里,艾思卡勒已在全国开设了130多家店铺,分布于河南、山东、东北三省、湖北、内蒙古、四川、重庆、上海等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我们原本忽略了上海,因为那里周边都是生产羽绒服的基地。客户群及产品风格都不太适合我们,但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上海的代理商如今却是艾斯卡勒订货量最大的客户之一。”吴冰介绍。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51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