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李源的离去随后引发公司多位高层接踵出走,管理层失去一锤定音的人,在需要关键性决策的时候飘忽不定,丧失了发展良机。像陈义宏离开KAPPA,李宁公司的创始人李宁淡出管理后,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管理层的动荡,让继任者时代的思捷环球丧失了众多先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节节败退。邢李源从2006年开始套现,而“快时尚”品牌在当时正迅速崛起,连国际服装业巨头GAP都受到了影响。但在中国这个对于全球服装行业有着重要意义的市场上,ESPRIT的布局显得过于缓慢。思捷环球首次将中国市场独立出来的2009/2010年财报显示,截至2010年6月31日,该公司中国市场的总销售额仅为7.93亿港元,对其公司的贡献比例只有2.4%。
此外,邢时代的思捷环球渠道模式,由于灵活可以根据市场、环境、消费潮流调整,让其如虎添翼。而继任者时代,其渠道模式却备受诟病。截至2012年12月31日,该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攀升至102天,这样的供应链管理效率连国内的美特斯?邦威都不如,如何跟存货周转天数只要半个月的“ZARA们”相比?
奋起努力自救
在陷入困境后,ESPRIT从2011年开始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大张旗鼓地努力自救。
思捷环球的前任行政总裁范德施在2011年9月宣布为期4年耗资超过185亿港元的转型计划。启动转型计划以来,ESPRIT已动用超过15亿港元来聘请超级模特做代言,并不遗余力地在德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内地主要城市的中心区投放巨型广告牌,宣传声势浩大。
其“漫长”的供应链也得到整改。自2011年开始,范德施启动中央采购计划,减少了21%的供应商和29%的供货工厂,并将采购地点扩展至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成本低廉的国家,管理层预计2014年的采购成本可以因此减少10亿元。
但是这些自救方案并未能挽救ESPRIT的颓势。ESPRIT公布的年报显示,2013年上半年亏损约6000万美元,而前一年的净盈利则为7200万美元。业绩的不断恶化,致使2012年刚刚走马上任的行政总裁马浩思最终抛弃前任的转型举措,提出新计划。
该计划实施时间为2014-2016年,以有效管制成本为主,其目的是帮助公司恢复盈利能力,关闭一些人力、租金花费颇高的门店将是其落实计划的第一步行动。计划实施的同时,公司将在缩短供货时间、提升试点店销售方面有所改善。管理层预计,该计划实施之后,预期复苏将由2016年开始。
在业界看来,虽然此次转型计划较为务实,但新计划能否真正起效仍是个未知数。
尽管失去了灵魂,陷入落魄的境地,失去了顾客,不见昔日的荣耀,但ESPRIT仍奋起自救的行为确实令人敬佩。而它的未来将系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如果有更多的耐心和宽容,或许ESPRIT可以再获新生。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