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黄萎病导致今年新疆乌苏万余亩棉花减产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7日

与田通峰一样遭遇的农户有270余户,种植面积最大的50亩,分布在乌苏市皇宫镇的11个村庄。
  因亩产量高、收益好,每年皇宫镇都会有很多村民种植杂交棉。2013年农户们种植的“湘杂棉15号”的棉种全部是在乌苏市利民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建民经销部(以下简称“建民经销部”)购买的。
  据村民介绍,2012年10月,建民经销部负责人李建民带领皇宫镇部分村民前往123团试验田查看。“试验田培育的就是"湘杂棉15号",棉株生长旺盛、茎秆粗壮、棉桃非常大,农户们都动心了,李建民介绍称该产品属于高抗枯萎、耐黄萎病,亩产籽棉550公斤—650公斤。”村民李景山说。
  “去看试验田时,乌苏市种子管理站站长杨明也一同前往。杨明看了试验田,也认为该品种很好。当时我想种子站站长都认可了,种子肯定没问题,而且往年也买过建民经销部的种子还不错,就毫不犹豫地买了10公斤。”李景山说。
  “经销商李建民是本地人,销售种子也有些年头,从未出过岔子,产品产量高、还耐黄萎病,村民都抢着购买,并提前交了订金。”村民马忠义说。
  村民告诉记者,往年种子的价格在每公斤60元-80元不等,这次购买的种子是每公斤110元。“尽管有些偏高,大家觉得只要收成好,也就不在乎这几十块钱”。
  2013年1月份村民们领到种子,4月份种植。一个月后,棉株长到10厘米左右时,村民们发现棉株发黑,缺苗严重。“进行二次补种,6月份,陆续出现发黄干枯等现象,及时滴灌防治黄萎病的药剂,但到了7月份,还是有大面积棉株有黄萎病症状。”马忠义说。
  对此,乌苏种子管理站站长杨明予以否认。“我并没有参与查看试验田,以前确实曾有个别商户用我的照片变相销售种子。”杨明说,“农户的种子自行购买,政府部门没有权力干涉。”
  杨明说,“湘杂棉15号”产自湖南省,涉嫌未批准跨区域引种,此事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但因为缺少证据,建议农户按司法诉讼索赔程序维权。
  建民经销部负责人李建民说,“湘杂棉15号”是从乌苏一代理商处购买,宣传单由湖南厂家提供,厂家告知种子是真的。售出种子共计14.7吨,种植面积约1万多亩,除皇宫镇外,九间楼乡部分村民也有购买,他们正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
  记者在新疆农牧林司法鉴定中心的检测报告上看到,皇宫镇11个村队种植的“湘杂棉15号”涉案地块黄萎病病情指数平均达到45.8,发病株率71.6%,为高感黄萎病,棉花染病后导致棉花减产。
  “棉株本身抗病能力差,7月天气温度较低多雨水,适宜黄萎病发病。”新疆农牧林司法鉴定中心工作人员蔡志昌说。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82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