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我国,百货公司还是视洋品牌为至宝,放弃自主品牌去迎合洋品牌,包括有一些品牌商还在盲目代理洋品牌。中国早就不是“穿Adidas就时尚”的年代了,一些从业者的做法,真的是看轻了当下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能力。一批好的本土服装品牌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完全可以帮助百货商场实现品牌构成的特色化,赢得稳定的客户群体,奈何百货业者视而不见。
与品牌共生共存 在英国,百货商场对于品牌的依赖度很高,百货店往往借助其销售的品牌商品打造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他们还会大力培养有潜力的新品牌,例如Harrods百货给出差不多半层的位置,给Victoria Beckham(维多利亚.贝克汉姆)等新锐设计师的服装品牌做陈列销售。品牌商和百货商的确达到了相互依存的共生体的状态,因此品牌和百货商业之间互相尊重。
重视家庭消费 在Harrods整个儿童用品区域占据一层楼,内设儿童游乐园和儿童餐厅,童装的位置很大,小童、大童、中童,户外区、泳衣区、晚礼服区……,品牌的不同产品分布在不同区域。看惯了中国百货公司的童装区域一挤再挤,我特地提出这个问题问Harrods总监:为什么Harrods这么大的区域做童装?他的回答是:你想一想真正有消费能力的是谁?是有家庭有孩子的人,而不是年轻人,这些人来购物一定是家庭消费,而童装是家庭消费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Harrods,其他英国百货也是如此,一家四、五层的百货店里就有一层至少几千平米的童装专区。英国人认为真正的消费群体应以家庭为主,只有家庭的消费才能真正带动百货消费。他们比中国人更注重孩子的穿衣品味,他们认为童装代表着家庭品味和修养。
中国的儿童基数、独生子女的现状等等,都决定了我们的儿童产品消费需求只会比英国更大。儿童产品,从纸尿裤、童车童床、玩具、食品到童装,范围广销售额大,而且产品淘汰率几倍于成人产品,有很广阔的市场。目前儿童产品厂家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就童装而言,国际奢侈品品牌纷纷在国内推出童装,国内品牌也不甘落后。为什么百货公司看不到这个商机?还在一味把童装从核心位置移到边厅,再从边厅移到中岛……?
失去家庭消费,百货公司最终将失去竞争力。所幸目前也有一些有眼光的国内百货从业者,逐渐意识到“家庭消费”的重要性,例如北京的金源燕莎mall,童装等儿童用品区域逐渐扩大到整个楼层,经营业绩也逐见起色。
在英国民间流行一句俗语:一流人才做商业,二流人才做科学家,三流人才做公务员。作为品牌商其中的一员,我衷心希望和优秀的零售商伙伴一起,从零售体验入手,从家庭消费入手,共生共存,共度难关,共赢明天!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