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一是新棉采摘量较小,水分较大。二是今年执行棉花新标准,棉花企业对颜色级和轧工质量标准心中无数,未来盈亏状况难以把握。三是中秋节后收购籽棉质量有所下降,价格上涨,加上棉籽销售价格回落,收购成本增加,企业亏损风险加大。因此,大多数棉花加工企业继续观望,入市企业十分谨慎,收购断断续续,总体日收购量不大。
四、结算细则变动,担心资金占压
棉花企业反映,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细则出台,货款结算规定支付全额货款,但取消了中储棉公司在审核、出单、验票等部门环节工作日的时限约束。同时还停止几个企业组批凑足交储合同的做法,交储合同只准一个企业组批,加大了企业交储资金沉淀。
有些企业担心,在今年集中交储阶段,从成交入库到支付货款的全流程,大概需15-20天时间,要比上年货款回笼迟缓,企业筹措收购资金的压力倍增。呼吁中储棉总公司加强货款结算环节的时限约束,加快交储货款支付,提高棉花企业收购资金效益。
五、棉纺企业观望,等待放储时机
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纺织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我市大型棉纺企业的开工率仅在65%左右,纺织用棉总体上以国储棉为主,面临亏损的经营压力很大。由于内外棉价差较大,棉纺企业为降低成本,棉花进口量维持较高水平。近期企业原料库存可维持二个月的生产量,其中印度棉、美棉占到90%。当前,纺织企业对原料采购仍持观望态度,等待着国储棉的抛售时机。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