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ZARA中国物流成本过高或涨价转嫁消费者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1日

快时尚“十年循环”
  快时尚品牌进入中国已达11年。
  2002年,UNIQLO率先抢滩上海;4年后ZARA在上海的南京西路上开设了中国第一家门店;2007年春节期间,ZARA南京西路门店创下了单店单日销售额80万元的惊人业绩,相当于80个同类中国服装(000902,股吧)品牌日销售额的总和。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快时尚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以来,全球主要快时尚品牌企业继续加速在国内的布局,不仅Forever21高调进入中国大陆市场,H&M子品牌Monki和COS也确定将在中国大陆开设门店,而Topshop也正以与时尚精品店进行合作的方式探路中国大陆市场,使得国内快时尚品牌所面临的竞争越发残酷。
  日前,ZARA将其在北京、上海开设的第一家门店分别进行了全新装修,重新开业,也预示着新一轮扩张的开始。
  “人人都看好中国市场,但我相信失败者一定比成功者多得多。”肖恩·赖因这句话在中国的快时尚品牌行业如今已经应验。
  与ZARA们获得众多购物中心低租金、免租金的待遇不同,Mango、Esprit、艾格这些最早进驻中国的快时尚品牌却在不断传出关店、撤店的消息。2013年7月,Mango官网显示在华拥有115家门店,比2012年缩水42.5%;思捷环球旗下的快时尚品牌Esprit,启动了以“节约”为核心的新三年计划,继2012年关闭了上海中信泰富广场千余平方米的旗舰店后,2013年7月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活跃了五年的黄金门店也宣布关闭。
  而艾格作为最早抢占中国快时尚滩头的品牌,也不能幸免。1994年,法国艾格集团在中国设立分支企业上海英模特制衣有限公司,1995年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门店。1997年,艾格已在中国开设了723家零售店,年销售额超过9亿元。但好景不长,艾格在中国的品牌活跃度逐渐下滑,甚至走向衰败。2013年上半年,艾格中国区销售有2.6%的跌幅。2013年初,艾格还削减了100多家百货专卖店。
  “快时尚等服装品牌在中国有一个"十年循环"的铁律,即品牌发展了十年如果没有进步,就必然会被替代。”前瞻产业研究院快时尚行业研究小组的这一论断,对于正在扩张中的ZARA或许是一次居安思危的“提醒”。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33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