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星巴克的定价是基于对各种原料设备、员工薪酬福利、租金,以及汇率、进口关税、物流运输等各种运营成本的综合考虑。正因为这些动态因素,同一款饮品在星巴克所营运的62个市场都具有较大的差异。
而对于“在中国及亚太地区账面利润率较高”的说法,上述人士表示,中国及亚太区除直营店以外的其他经营形式,如合资门店和加盟门店占比较高,财务报告只计入这些门店的利润,而直营店要体现各项成本以及最终的利润。不过,对于中国市场直营门店的具体占比,以及中国市场的综合运营成本,星巴克方面则没有透露。
同类品牌缺乏竞争力
商务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这5类产品的20种高档品牌消费品,国内外的差价都很明显。施华洛世奇官网上的一款手表,在中国售价为6600元,而在欧洲售价49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954元),仅为中国内地售价的六到七折。
中国奢侈品协会会长蔡苏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洋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高价与关税无关。背后的市场垄断和非法运营,才是造成超高价格的“元凶”。“在同样的洋品牌产品中,中国市场的利润是欧洲市场的6到10倍。”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洋品牌,耐克此前因为实行双重标准在国内遭受了重罚。同一款耐克篮球鞋,在中国不仅价格比国外高出500多元,而且在国外销售是双气垫,到国内却变成了单气垫。耐克公司为自己的“双重标准”交了487万元的罚款。高端水依云矿泉水也因为在国内外实行双重标准,屡次登上国内质检“黑名单”。一位美籍华人邱先生告诉记者,哈根达斯在美国的售价很便宜,也就两三美元,美国人对哈根达斯几乎“不感冒”,更别说当成品牌来推崇。而在中国,哈根达斯却成了冰激凌中的“贵族”,这让很多美国人费解。此外,诸如味千拉面、吉野家快餐等“洋品牌”,在自己的老家都很“平民”,可转战中国后,一跃成为了“贵族”。
周璐认为,洋品牌国内外实行两种定价、双重标准的行为,反映了国人对洋品牌的饥渴和崇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高端同类品牌竞争力不够。“政府应该加强洋品牌在服务、定价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拓展要遵循国际商业规则,不能随意定价。同时,加强引进同类同档次竞争品牌,确保价格回归到理性竞争上来。”周璐说。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