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资讯 >正文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寻求突破 优化贸易综合服务能力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7日

李敏也告诉记者,上海雅运也在根据形势变化做调整。公司明年将在上海周边建一个二三十人的小工厂,加工一些高精尖产品,谋求更高附加值。
  服装企业规模的变小,是成本上涨倒逼的结果。张忠枝透露,现在上海超过100人的服装厂都少了,因为现在负担不起那么多生产工人。上海周边有不少小服装企业变成了小作坊。因为小作坊成本低,他们可以不交五险一金,可以租用便宜的房子,可以用农电。这些小作坊有订单时,工人就聚在一起,无订单时就解散,运作很灵活。但不利之处是小作坊的生产格局会削弱中国服装业的竞争力。张忠枝认为,小作坊的劣势是没有远见,不懂分工协作,不强调团队精神。现在很多订单由外贸公司或大工厂接,接完再分发给小厂或小作坊。这种格局让外贸公司或大企业接单时也很迷茫,因为工厂不是自己控制的,不知接完订单后的把控程度如何。
  若楠(上海)服饰有限公司是做针织毛衣的企业,在上海的工厂有20多人。该公司业务员文华玲则认为,小作坊的存在,给企业带来一些便利。若楠主要做自己接的订单。接单多的时候,会把一些订单发包给其他企业。文华玲告诉记者,现在上海有很多小作坊,这样企业接单时不用顾虑自己的生产能力,订单多时可分些订单给这些小作坊。文华玲同时告诉记者,现在的小作坊与中国服装业刚起步时的小作坊有着本质的不同,很多小作坊是由熟练技术工人组成,设备也较先进,同时还出现一些专业分工很细的小作坊,比如做针织套口、制版、缝片相对专业的作坊。这些专业作坊加工效率很高,质量也不差。
  宁波朝和服饰有限公司参展人员向记者表示,宁波也有很多服装加工小作坊存在,但并不影响其企业的业务,因为各自有其业务渠道。而且这也是由出口订单交期短、数量小的贸易特点决定的。对于一些过小的订单,大企业不能开一条流水线生产,而小作坊能有效解决小订单的问题。该人士认为,小作坊的存在对企业有时也是一种补充。
  青岛渡作运动服装有限公司是CFF展的新展商,但其摊位上客人络绎不绝。公司参展人员向记者介绍,由于现在大订单少了,适应多品种、小起订量的市场变化,公司推出了独有的热升华印花技术。有了这种技术,印花不用制版,而是用打印机打印。这种模式做1件和做1万件是一样的,因此企业能做到一件服装起订。这种模式很受客人欢迎,其在运动服领域运用得很成功。此次参展,渡作想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户外用品、宠物服装、服务业制服等产品品类上。
  上述这些现象或许露出了中国服装业未来变化的一些端倪:当加工成本优势不具备时,中国服装企业只能向产业链更高端转移——设计、研发、营销,这些非劳动密集、不靠规模取胜的环节,将成为中国服装企业未来重点发展的环节。加工成本的不断提升,正在推动中国纺装企业向制造服务企业转型。从这个角度看,工厂规模的变小,各种小作坊的出现,未必是坏事,也许这正是中国服装制造服务企业的雏形。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97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国际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