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棉花的价格走势,苗兴武认为,我国棉花有明确的收储价格,且交储是多数皮棉加工企业的惟一出路,20400元/吨的标准线包含棉花的种植成本、棉农的收益以及棉花加工企业的利润,若市场收购价格过高,但质量却不能达到理想水平,皮棉加工企业势必会赔钱。此外,我国已经实行了几年的棉花收储政策,现在国家棉花库存充足,虽然新棉有所减产,但对于我国整个棉花供求关系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整体来看我国的棉花供应量还是稳定的,并不会出现用棉企业抢棉的现象,对于用棉企业来说影响也不会很大。
苗兴武认为,目前国内纺织企业对棉花需求并不旺盛,而且很多企业并不愿意用国内棉花。加上关税后,进口棉花的价格与国内棉花价格差不多,但国外棉花质量普遍比国内高,纺织企业多会优先采用进口配额棉花。因此,尽管受减产影响,棉价有所提高,但是上涨幅度并不大,且仅限于籽棉市场收购价格。
棉价伤农,棉农“用脚投票”
近几年来,东营棉花多次受灾,价格也低多高少。棉价下跌,棉农收入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棉花涨价,棉农收入却增加不了多少。“棉价伤农”的现象屡屡出现,无奈之下有些棉农选择了“用脚投票”——弃棉不种。
记者从东营市农业局获悉,近几年,由于棉花价格低迷,种植成本增加,植棉效益下滑,农民植棉的积极性下降。今年,东营市棉花种植面积为204.84万亩,比去年的258.84万亩减少54.01万亩,预计明年棉花种植面积还将缩减。
棉农不愿再种棉,还有一个原因。种植棉花属于花费劳动力较多的生产活动,而当前农村劳动力以中老年为主,难以适应劳累的棉花种植作业;而种植棉花就算遇到好年头,每亩利润也不足千元。弃棉农民也再改种其他作物,而是萌生了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想法。魏向明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听说有企业要来村里流转土地,种植高效蔬菜大棚、培育树苗等,很多村民表示要将土地流转出去。土地流转后,流转费用一年能收入几千元,自己可以就近打工,每年少说收入也在2万元以上,还不用像种棉花这么辛苦了。”
苗兴武认为,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我国的棉花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而且销售渠道不畅。我国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的棉花,都是采用集中化生产,机械化程度特别高,因此成本就比较低。由此来看,再依靠传统生产方式推动棉花生产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要提高棉花种植的科技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棉花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力投入。只有这样,国内棉花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进而才能跳出“棉价伤农”的怪圈。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