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销售点增多,竞争加剧
2011年户外产品销售点为7754个,到2012年已经有11099个,销售点增长了43.1%,而2012年核心户外市场增速只有20.4%,因此在各销售点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平均营业额下滑。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单一品牌商和经销商(特别是在商场),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5.百货渠道占据主导网络渠道异军突起
2011年至2012年,中国户外产品销售点增长了43.1%。其中户外百货商场店达到7247个,较2011年增长了50.5%,街边店3852个,增长31.2%。从数据上看,百货商场渠道的增长速度仍然高于街边店的增长速度。且由于在大城市,街边户外店的租金明显增长,很多户外产品经销商选择将店铺开设在城郊或选择在商场租用店面,因此,百货商场渠道仍是重中之重,其增长趋势也将持续保持下去。
值得注意的,2012年网络渠道异军突起。在各渠道产生的零售额比例当中,网络销售占据了17%,它的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92.2%,成为2012年户外市场最大的增长率。这意味着电商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未来中国户外品牌商将更加重视网络渠道,用网络直销的方式直接面对消费者。
6.解读消费者数据户外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通过结合网络数据、俱乐部调查报告、政府发布报告和消费者调查,2012年中国有13.44亿人口,3000多个俱乐部,5000万-6000万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目前每年大约有1.5亿-1.7亿人口购买户外产品,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1%,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未来20年中国户外市场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总结与展望
1.体育用品已经开始进军户外产业,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2.中国户外品牌商将更重视网络销售渠道,用网络直销的方式直接面对消费者。
3.百货商场渠道的增长速度仍然高于街边店的增长速度,并将持续保持下去。这表明商场渠道在大城市依然强势,但百货商场销售方式与消费者专业化诉求之间的矛盾也已初见端倪,为专业化的户外店留下了未来发展空间。
4.品牌之间、经销商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店均销售额可能进一步下降。最终导致部分经销商退出市场,品牌直营店比例将进一步加大。
5.中国13.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会为户外产业带来持续的购买力。在未来10年内使行业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年度增长率。
眼下,智能家居市场火热,产品层出不穷,外来觅食者蜂拥而上,国内外多个行业龙头企业将目光瞄准了这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而早已扎根的智能家居厂商也不遑多让,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产业链,拉响了行业竞争的导火线,各种概念战、品牌战、促销战接连发生。
然而,很多企业发现由于接连地扩军备战,急需大量的人才充斥前线,智能家居产业人才需求剧增,不仅缺少核心的技术研发人员,连市场策划、销售拓展人员也是非常抢手,人员的薪水也是水涨船高。企业一面积极地与高校定制人才,一面不惜重金掠夺人才,以在竞争中占据上风。
外来企业涌入催生人才荒
智能家居关系着家庭的日常应用,其超炫的功能让人心动不已,无疑奠定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众多的企业前来试水,欲分一杯羹。国际性的企业微软在7月底建成了无锡基地从事包括智能家居在内的物联网项目研发和应用。新浪微博和海信牵手染指智能家居,并率先推出两款智能空调,用户将微博账号与空调设备绑定,通过智能手机借助新浪微博的“私信”功能对空调进行温度、运行模式、开关等功能的远程调节。
事实上,今年以来,苹果、谷歌、飞利浦等国际大腕也加大了对智能家居的开发力度,推出了操作软件,在手机市场疲于奔命的小米也将注意力瞄准了智能家居市场,而今年长虹、海尔、TCL等电器龙头企业也将将注意力放在这一朝阳市场,毕竟电器价格战层出不穷,智能电器是电器行业鲜有的高利润产品,因此很多厂家顺势全面介入近水楼台的智能家居行业,以图夺取家庭自动化行业的蛋糕。
据了解,目前涉足智能家居的企业,包括安防、电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关联的企业,基本都参与了智能家居某个环节的生产,且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瞅着巨大的商机进军这个行业。数据显示,目前从事智能家居的国内企业超过200家,这些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既要资金实力,还要各类人才。首先是技术研发精英,其次是市场拓展及销售类人才。最核心的是技术人才,毕竟智能家居是个高科技行业,靠技术才能立足,谋求发展。
技术型人才受追捧
都知道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比拼,无论研发、生产,还是销售,人才素质的优劣很大程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状况。目前,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但国内缺乏大量的物联网人才,尽管国家先后出台若干文件,全国近百所高校开始了70-80个物联网相关的专业,但鉴于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市场周期,因此市场一直处于饥饿状态,目前国内物联网人才缺口约有1000万。
智能家居是物联网在家庭中的典型应用,也缺乏大量的人才。目前来说,智能家居人才稀缺涉及整个产业链,从生产销售到技术研发。而目前,为了招揽行业人才,许多企业都打出高价延聘人才,重心放在技术类人才,如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施工工程师、项目实施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项目管理工程师、工业设计工程师、软件研发工程师等,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要求大多在3年以上,普通销售类岗位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要求则以1年以上居多,薪水方面也颇为诱惑人,对于技术型研发人才,一些创业型的公司除了每年10万元左右的工资,还会给出期权,而一些成熟型公司则会开出较大的筹码,工资会有二三十万元。
市场开拓人才收入也不少,虽说不是核心研发人员,但再好的技术产品也要销售人员建设渠道,将产品卖给用户。目前销售和渠道维护等外向型人才,工资水平维持在6000-7000元左右,由于智能家居属朝阳产品,根据业绩来算,未来成长的空间巨大。
企业重金培养和引进人才
鉴于企业的发展必须拥有雄厚的技术和人才为基础,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在智能家居产业达成共识。但这属于新兴产业,高校培养需要时间,而且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其学科和体系是否科学还有待市场检验。因此,迫使许多企业另寻它途,寻觅人才,以期在竞争中取得上风。
物联传感市场部负责人表示,企业需要专业人才,可以和高校量身定做,将自己的需求和实际状况与高校的教学方案紧密合作,以实现无缝对接,做到培养出的高科技人才能快速投入使用,为企业创造效应。2010年,物联传感与国内知名的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达成协议,进行定制培养,优先引进优秀的不胜。如今这批学生已经相继完成学业,将所学知识尽情发挥,为物联传感的科研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该公司每两月就能推出一款新品,就是有了这批鲜活的人才力量注入使然。
此外,为了吸纳优秀的人才,也有企业将目光移向了海归,毕竟国外智能家居发展已经有三十年,行业发展比较成熟,人才培养也有成熟的体系。目前,在江苏、浙江、广东举办的几次物联网人才招聘会上,物联传感都派员前去物色,并根据海归的成色,开出较高的价码,只要有真才实学,待遇都可商量,目前该公司已有10多位从国外归来的技术人员,充实了研发力量。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