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回归"是美国政府的"再工业计划"的一部分,原本以为这只是在高科技行业和某些敏感行业才会发生的事情,甚至可能只是某些美国大公司做为了提升公众形象而做的公关修宣传。未曾想到,传统纺织行业也受到到了这股风潮的影响。2013年10月8-9日两天。应美国国际棉花协会CCI和广东省纺织协会邀请,我参加了在广州的RIZI-CALTON酒店举办的," Cotton USA -US Mills Tour to China" ,美国棉花产业和棉纱企业贸易洽谈会以及研讨会。
我是带着五大疑问去参加这个cotton USA推广会的:
1)美国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卖纱?要知道他们的人工成本是我们的4-5倍,
2)美国人是如何卖棉纱的?为何他们的产品还有优势?
3)他们的销售对象是直接买家还是经销商?
4)美国纺纱厂的经营和研发模式对中国棉纺企业有何借鉴?
5)美国棉纱进军中国市场,对中国棉纺企业冲击有多大?
两天的会议,令我感觉到,中美之两国制造业之间的博弈,已经从高端(高科技,数码,高端机器人,高端生物科技,精密仪器)领域延伸到中低端(纺织,轻工,机械制造)领域全面展开,贸易战的形式已经不仅限于价格,配额,数量等等传统的手法而是向着高端制造和高端创新要素竞争的模式发展。受到美国高端制造业和低端制造业回归的双重夹击,中国世界血汗工厂的空心化现象就越加显现,中国制造业的泡沫就被挤爆了。
会议首先由美国国际棉花协会的国际项目总监Mr. Vaughn Jordan先生介绍了美国棉花产业的概况,演讲的题目涉及美国棉花的生产和销售的情况,主要产棉区的播种面积的变化。轧花厂打包编码以及出口的程序,还涉及了美国棉花出口价格形成机制和政府补贴办法。
会议第二阶段,由美国国际棉花协会研发部VP, Mr. Mike Tyndal先生和高级纤维工艺专家Mr. William Gunter先生做了《美国气流纺纱特点介绍》。
第三阶段,由美国著名的棉纱生产企业: Buhler, Frontier, Parkdall,等著名的纺纱厂逐个介绍他们的supima棉花的特点,气流纺(open end ) ,喷气纺(air-jet),涡流纺( votex)产品的特点以及贸易方式。
在营销模式上,他们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整个会议的主题就是推广美国棉花和美国棉纱,同时了解中国最终买家的采购意向。他们美国厂商似乎并不是希望太多的买家到场,而是根据报名情况,事先由美国国际棉花协会委托广东省纺织行业协会挑选合适的买家进场洽谈。他们接触中国有采购意向的买家为主,在会议之前就 对来宾做了严格的筛选,他们设计的问卷调查很详细。他们并不急于成交,相反在面对面洽谈的时间,反复询问潜在买家的实际情况,包括订单情况和开发能力的强弱以及对于后道染整技术的理解。
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这场名为《棉花棉纱企业贸易洽谈会》上,几家美国棉纺工厂的展位上没有放置一个纱样,也没有关于指标,价格的说明。倒是现场展示的很多成衣和染色布的样品,似乎不像一个棉纱推广会。这和中国国内的某些棉纱洽谈会上,展位上堆满纱样的情况不同。有个美国朋友一语道破天机,"我们的棉纱是标准产品,一年12个月的品质波动非常小。全球的客户可以从美国的权威机构数据库中了解我们用棉花的情况,甚至仔细到每个棉花包的条形码数据,这样中国客户还有什么担心的呢?"这个熟悉中国棉纺产业的美国朋友说,你们的抛储的棉花等级和实际品质相差很远,这点使得中国棉纺厂不太愿意使用国产棉花。而且,美国的纯棉气流纺使用原棉制造,中国的气流纺有很多工厂号称纯棉,其实使用的是精梳落棉甚至掺和了部分化纤原料的气流纺纱。客户买中国棉纱每一批都不放心,都要做仔细的测试后才敢使用。他举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美国快餐店的汉堡包年头元旦生产的和年尾圣诞节生产的汉堡包味道是一样的,而中国的菜包子,初一和十五的味道肯定不同。这就是对制造业精髓文化的不同理解。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