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交困”企业远赴越南找代工
在国内,企业的人工、物流、原材料等成本逐年上升。在海外,人民币却持续升值,对经济尚处低迷期的欧美市场来说,价格显得格外敏感。
“其实欧美市场不是消费量下降了,中低端市场基本没减少。”李克国说,价格一直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优势,生产成本飙升助推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一些欧美客户转战价格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市场。
陆黎娟也遇到不少客户外流的情况。她说,日本某知名服装品牌曾来公司洽谈承包一个300名工人的生产车间,但由于报价太低,成本无法消化,因此该品牌转到了东南亚市场,“因为国内成本上升,这样外流的订单特别多。”
除了生产成本,“人工成本三年也翻了一番。”李克国叹息,近两年国内物流成本每年至少以10%的幅度增长,为了降低成本,公司已在越南有三四个合作厂家。“我们提供订单,他们负责生产,主要是成本低很多。”美尔雅另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时越南工人工资折合人民币600-700元,而湖北就要近2000元,“算下来,整个生产成本至少比在湖北低一半。”
-应对
淘汰部分中低端品牌
涉足高端品牌和时装产品
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利润压缩、用工难……眼下,开发新产品、尽可能降低成本,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主要课题。
陆黎娟介绍,公司目前正在大力发展优质外包型工厂。以往与公司合作的工厂共有50多个,近两年通过逐年筛选,留下了部分素质好、效率高的,目前长期合作的工厂有10多个,“生产成本能降低30%。”
同时,企业也在自身产品结构方面做一些调整。李克国介绍,由于中低端品牌竞争越来越大,加之利润空间被逐步压缩,公司在2008年左右就开始调整,淘汰了部分中低端品牌,开始涉足中高端品牌和时装类产品。
除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外,一些企业也开始参与产品设计。姚叶莉表示,虽然中国服装企业与东南亚竞争激烈,但国内企业在打样能力、原辅材料供应、设计等方面有优势,“下一步与客户合作设计是行业发展趋势。”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