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国内服装品牌人工环节的成本上涨应该说是良性的。”任力分析认为,过去我们靠的是廉价劳动力,但是现在我们的劳动力和技术在全世界来讲也已经很优秀了,理应获得更好的工资待遇。
据任力介绍,国内服装行业一度长期低价竞争,使得很多设计师和技术人员都不愿意继续从事自身行业,企业也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因此国内很少产生世界知名品牌和设计师。
任力希望,未来人工涨上去,有更好的设计和管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内服装行业的发展。
朱庆骅研究员最后表示,虽然现在服装行业并不景气,但是机遇往往产生于危机之中,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个性化需求凸显,高端定制服装有望迎来发展的机遇,注重设计、潮流、品牌化发展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很多商场为了保持自身收入,还会以营业额为标准对入驻商家进行严格考核,如果一个品牌连续数月(不同商场规定不同)排名最低,甚至有可能会被‘劝退’出场。”刘晓表示,一些服装品牌为了不被淘汰,也可能会通过提价来“增加业绩”。
任力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国内服装企业大多选择倍率定价的方法,即以其成本价乘以几倍去定价,商场里的倍率相对会更高。
低价洋品牌借势起身
在国内服装品牌价格飞涨之下,黄晶开始关注国外品牌。她惊奇地发现,一些国外比较好的服装品牌甚至比国内的还要便宜,现在的她已经开始把更多的视线转移到了海外代购。
据悉,斯密街商务咨询公司在对比了中美两国50个品牌旗下500件商品的价格后得出数据,中国出售的服装价格比美国平均贵出70%。
但在刘晓看来,现实中一些国内高价服装品牌往往并不叫座,比较受欢迎的高价服装大多数仍是一些洋品牌。
对于洋品牌高价仍备受追捧的现状,任力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担忧。
“现在有些所谓的高价国外品牌服装,其实在它们的本土就是超市类产品,本身在国外折合人民币三五百元的售价,到了中国却摇身一变成为了高档产品。”任力表示。
在任力看来,很多国内消费者热衷于国外品牌,但真正去过国外并了解其服装品牌的人并不多,一些洋品牌的供应商很可能利用了国内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只把自己的优势进行宣传,而回避掉自己在本国的价位。
任力认为,虽然这种产品着实是地地道道的国外品牌,但是过高的定价也是不合理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费者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她去德国的时候发现,像Only就是在德国超市里卖的牌子。
“还有一些知名品牌如Prada、Boss、Coach等,实际上很多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任力表示。
“其采购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都已经降低了许多,甚至都‘量贩’了,但是仍以其原产地的价格在进行销售。”任力对此颇为质疑,认为这种销售行为应该得到一定规范。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