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与前两年相比,服装价格涨幅达到了20%-40%左右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5日

原材料价格上涨也是一大原因,“例如今年受禽流感影响,羽绒服价格就上涨了30%-40%。”李剑超说。

然而,除了这些基础因素外,近几年,服装企业的品牌定位和定价策略不断逼近中高端的趋势,也把服装价格推高了不少。

李剑超说,有些企业存在“价格就代表品牌含金量”的认识误区,也抓住了消费者“贵的就是好的”的心理。上海、广州就有许多品牌通过将自己包装成“洋品牌”,定位在中高端市场,从而也将服装价格定得“高高在上”。

有一些企业甚至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广告和宣传方面,品质却不如定位来得“高端”。

有业内人士保守估计,目前百货公司里至少有三成左右的服装品牌就是走了这种“假高端”的路线。

另外,近年来商场越来越高密度促销的营销方式,也是驱使服装价格上扬的一大因素,“提个价再打折”,标价越来越高,实际售价也在潜移默化地走高。

中低端“舶来品”借涨价潮“变身”

而国外一些中低端的服装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借着国内服装行业的“涨价潮”,也摇身一变成了“高档货”。

此前,斯密街商务咨询公司曾对比过中美两国50个品牌旗下500件商品的价格,最后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售的服装价格比美国平均贵了70%。

一些国内品牌靠假扮“洋鬼子”而提高身价,而这些价格超高的“洋品牌”虽然是国外品牌,但其实大部分还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

李剑超告诉记者,像是Only、JackJones其实很多都是国内制造的。而Prada、Boss、Coach这些知名品牌众多系列的产品其实也都是在国内制造的。类似Zara、HM、UNIQLO这些“快时尚”品牌甚至从面料采购到生产制造都是“Madeinchina”。

李剑超称,保守估计,一家国内面料商每年光是向Zara提供的免费样品就多达一万多款。

而有趣的是,低端“舶来品”在国内虽然售价高昂,但消费者和商场都更倾心于这些品牌。暂且不说消费者更爱购买“洋品牌”的心理,李剑超告诉记者,像近几年新开的综合体,总是愿意把面积最大、位置最好的楼面留给这些“快时尚”或“洋品牌”,且不收租金。

另据国内某男装品牌经理称,国内品牌在国内市场其实是“四面楚歌”,有时商场的活动,“洋品牌”可以不参与,但却要求国内品牌必须参与。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67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