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拥有完整的丝绸产业链,且产学研配套。经过历史的积淀,特别是近60年的悉心打造,杭州已形成了完整的丝绸产业链。从淳安的优质桑蚕基地、余杭的“中国丝绸织造基地”、到桐庐的“丝针织区域经济”、萧山和下沙的印染基地以及杭州强大的设计队伍组成了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合作的地区产业链。与地区产业链相配合的还有在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丝绸标准化委员会、中国《丝绸》杂志、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原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检验检疫局丝类测试中心等一大批学研机构。产学研互动互助,相得益彰,极大地推动了杭州丝绸的发展。
杭州丝绸积极打破传统市场,引进新的竞争机制。上世纪九十年代,杭州丝绸众多国有(集体)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经营极其困难。市政府清楚认识到丝绸产业属完全竞争领域,因此果断决策,将所有国有(集体)丝绸企业或改制或破产,引进外企,发展民企,杭州丝绸从此摆脱束缚,活力骤增,开始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海中遨游。
坚守与变革走在世界前沿
产业的优势再明显、份额占得再大,在发展中也会存在着矛盾与难题。杭州丝绸如何在变革中实现坚守?当前的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仍是与会代表们十分关心的话题。
实体产业的坚守与转移。历史经验证明,当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现代化、智能化的突飞猛进必然会压缩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生存空间。杭州丝绸企业已经面临招工难与人工成本高的巨大压力,思考解决实体产业的如何坚守与转移已成为燃眉之急。
会上专家提出,首先应坚守。杭州毕竟有适宜丝绸产业发展的土壤和环境,是世界丝绸商贸的集散地。其次应适时将一般生产制造部分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而把设计、高端制造和营销保留在杭州,用转型的方式实现实体产业的坚守。
创新生产方式与营销模式。有代表提出,也许再过10年,行业里就再也没有蚕农和缫丝工了,生产方式的革命时刻在进行着。把传承了数千年的种桑养蚕方式蜕变成车间饲养方式,把人工自动缫丝进化到全智能缫丝,用彻底改变传统的革命真正解放生产力。
如今,网购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们的主要消费方式,从目前来看,杭州丝绸的营销模式显然还没跟上这种改变,能够在网上实现大部分销售的丝绸企业还很鲜见,甚至有不少企业至今还未“触网”,而只有营销模式的创新才能确保杭州丝绸勇立潮头。
不要再做丝绸商品高端化还是平民化的思辩。关于丝绸高端化还是平民化的两种观点的争辩常见于报端,专家提出,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就如服装产业应该只做范思哲还是优衣库的问题一样。一个产业,既有高端品牌,也有亲民的平价品牌,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准确定位品牌,是企业差异化营销策略的体现。“丝绸高贵论”唱得多了,也会间接抬升茧价丝价,以至于影响“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一市场规律。所以,杭州的丝绸企业只要找准自己企业的品牌定位就行,不应再作高端化还是平民化的无谓思辩。
杭州丝绸还应该清楚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即通过联合重组与国际合作,实现坚守与创新,始终站在世界丝绸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沿。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