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ICE盘面仍处于盘整下行阶段,主力12月合约短期或跌破75美分,再加上USDA上调了2009/10-2012/13年度印度棉花产量的数据,印度国内因棉花大量采摘上市,S-6的轧花厂出厂价已跌至40500卢比/candy(82.8美分/磅),与棉花价格疲软下滑相对应的是印度纱线库存上升,出口需求减弱,市场价格下跌,尤其来自中国方面的采购需求大幅减低,因此11月10、11日印度、巴基斯坦等棉纱的出口报价继续下跌,印度C32S、C21S大企业、品牌A纱的CIF报价集中在3.15-3.18美元/公斤、2.92-2.95美元/公斤;个别印度纱厂和出口商急于甩货回收资金,C32S、C21S的报价低于3.15美元/公斤、2.90美元/公斤。一些外商分析,一旦11月中下旬中国政府启动抛储,2012年度三级棉(328)若定价18000元/吨、2011年度棉花若为17500元/吨,国内外棉价仍有至少500元/吨以上的下滑空间,进口纱下调幅度的决定因素是“不限量”抛储还是有一定的数量限制,如果“不限量”则棉花抛储价即是2014年上半年的市场棉花现货的最高价。
近日青岛、上海等一些贸易商纷纷表示,2014年有转行或者转型计划,进口棉花、棉纱已没有任何操作空间,外商或国外轧花厂将逐渐与国内棉纺厂实现“无缝”对接,而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加大对棉花进口棉配额的调控,增发滑准关税进口配额或加工贸易配额几乎是“奢望”,有限的配额将集中在大中型棉纺厂手中,贸易商“夹缝也难生存”。两家大的国际棉商也表示,预计2013年度中国政府收储300万吨皮棉以上,国储棉的抛储量将不低于300万吨,2014年谈供需缺口、外棉现货大量“寄售”都意义不大,除89.4万吨1%关税内配额外,能涌入中国市场的外棉只能缴纳40%全额关税清关,对ICE期棉和现货的打压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对大部分外商和中国进口棉花、棉纱企业而言,2014年上半年“风险大于机遇”,贸易商都要减少货物的港口保税量。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