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机械是纺织工业的装备支撑,纺织机械行业的人才培养是纺织工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我国纺织类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行业人才培养,可从在校学生、企业技术人员、高校青年教师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纺机本科专业亟需建设
1998年,我国纺织类高校取消了纺织机械专业,只保留了纺织机械方向的选课模块。受就业导向影响,学生选修纺织机械类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纺织机械类课程的课时也很有限,现行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纺织机械人才的新需求。2013年,新一届教育部纺织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纺织装备分委会,旨在加强我国纺织机械行业人才培养的工作。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通过教学改革,探索出具有纺织机械特色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使培养出的学生既符合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又能掌握纺织机械的基本原理和关键共性技术。
在课程设置方面,门类繁多的纺织机械为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素材。主要分为专业认知学习阶段,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和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对纺织机械有一个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实现知识系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材建设方面,东华大学编写《机械专业导论》《纺织机械概论》《纺织机械设计》等教材,为学生提供对纺织机械从概论到基本工艺原理再到关键系统综合设计等相关知识。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纺织机械与纺织工艺等相关学科结合紧密,且学科交叉融合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纺织机械行业的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应体现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三个层次。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通过联系工程实际的课题,进行相应的科学试验、研究和开发工作,使学生在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成为胜任较高层次科技工程的高级技术人才。博士研究生则要求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组织科学研究、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并取得具有学科特色或科技创造的成果。在博士后联合培养机制上,纺织机械企业的博士工作站应与纺织类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加强合作。
目前,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与东飞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已展开博士后联合培养工作,博士后课题来源于企业,企业和高校各选派一名博士后导师,以博士后项目为纽带,优势互补,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
建议相关部门统计发布我国纺织机械企业现有的博士后工作站、纺织类高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推动校企联合的博士后培养机制。国家人事部设有中国博士后基金,部分省市也设有博士后基金,企业和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博士后资助政策。另外,要使纺织机械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进入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工作,除了培养其对纺织机械行业的关注与兴趣以外,还需要纺织机械企业提供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