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技术依赖一直以来是制约国内机床制造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虽然,通过长期的消化吸收、合作生产等方式,我国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但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却较差,不经意间就陷入了“落后―赶超―再落后―再赶超”的怪圈。
然而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势下,加之近年来随着外企品牌往低端市场的渗透,市场空间逐渐被挤压,而现实也要求机床行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往中高端挺进。
既然目标已经确定,那么剩下的便是如何做?中国机床企业能否会真正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过去常常被用“低端混战、高端失守”来形容。然而这样的局面确实情非得已,因为中国真正产生市场化的企业,历史不过20——30年,与世界动辄百年的老店相比,要学的东西很多,技术只是其中一项。
但这也并非就没有胜算,这点可以从家电行业看出。
家电行业,过去一度也是国外品牌长期盘踞高端市场与中端市场,国内品牌只能在低端混战,“搅稀稠”。但过了十几年,而今的家电行业已经称霸全球。即便是在国内市场,家电行业销量的冠军、亚军都是国产品牌,国产品牌已经逐渐向中高端市场渗透,洋品牌也不得不转过身来经营低端市场。
同样现在可以深刻感觉的一点是,在中国机床工具行业领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最主要的竞争,是中国企业不断从低端往高端走,跨国公司不断从高端往下渗透,他们将在终端市场短兵相见,决定成败的因数将是性价比。
需要提及的是,不只是在中国市场,被中国制造宠坏了的全球消费者也是把性价比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此,虽然现在一些外资品牌机床企业不会明明白白地表明其价格优势,在各种场合仍是不断突出其技术上的含金量,但从各种展会上,公开将价格张贴到机床产品上的做法,就可以窥见一二。
但要强调的是,价格优势的前提是性能相差无几,毕竟性价比放在第一位的还是性能。而对于部分客户过去给国产机床打的廉价劣质的印象分,只能怨其不争。
正如之前所说,对手是百年修行,而自身才出道不到30年,强弱有其先天因素。过去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就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自己太弱小,于是要攻其不备。
而对于在行业中自我感觉良好的企业,市场上最容易突破的地方当然是利润最低的领域,生存壮大形成规模优势后,调动后续资源的实力会有增大,闪转腾挪的空间也会扩大,这才具备向中高端产品进攻的根据地。
无疑,中国机床行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实力,需要的是发挥出后发实力,在中端市场与对手正面交战。
正面交战
无论是廉价论也好,价格优势也罢,不可否认,中国目前甚至未来短时间内,最大的资源优势仍是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当然,随着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也在逐渐从生产线上的简单劳动力提升为工程师、设计、管理等人才,而这正是中国制造第二阶段优势的源泉。
我们知道,正面交战的战场不会给对手过多的时间喘息一样,国产机床要在转型升级中赢得胜利,最重要的是在倒逼的时间中快速获得性能上的提升。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自主创新,而原创力的不足并非一日之功可以弥补。那么在资源、能力有限,对手强大的前提下,怎样的道路能做到以弱制强。
[1][2]下一页>>